第四屆(2011)
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
更多得獎者故事請見本屆專刊
評審感言
第四屆 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
(評審職稱皆爲當時之工作職稱)
石崇良
兒醫不同世代都有很棒的學習對象,是「台灣 兒童醫療貢獻獎」很重要的意義之一。示來要持續增強本獎的知名度,成為榮譽度極高的獎項。在資源配置方面,未來亦會對兒童照顧有更多的投入以及關注。
呂鴻基
我們的兒科需要醫生,我們的兒童需要更好的醫療。
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舉辦第四屆,評審規模增加,還有大專訪查員的參與,本獎對於社會的影響非常重要。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受獎人。更多人 一起關心將來的兒科何去何從。小兒科醫師愈來愈少。兒童的醫療很專精,小兒科次專科有六十幾種,很多大人看不到的病,會發生在小孩身上。台灣兒童醫療面臨的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持續提升。
李選
參與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評審的深刻感受就是溫馨精緻切嚴謹。本獎具有重要的社會教育意義,得獎者的事蹟故事可以進入學校教育,特別是強調對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視。此外,本屆加入的學生訪查員,希望未來能有機會繼續讓他們參與和發揮。
張美惠
除了民間團體、醫療專業學會、政府需要投入更多關注和資源。評審團同時要向所有推薦入圍的兒科醫護人員致意,肯定他們在兒科臨床上的專業表現,更感謝他們在第一線的堅持與付出。我們兒童的健康有他們守護是很大的福氣。
張耀懋
「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所發掘的兒科人員故事,需要持續讓這些故事深植人心,透過邀請得獎者到校、舉辦醫療獎座、社區大學分享等等方式,深入到每個角落,讓這樣的精神深化下去。
彭慶添
投入兒科的同仁面臨的現況愈來愈辛苦,無論是住院醫師或護理人員都很難招募到,「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未來希望可更加廣泛性的傳播這些得獎者的事蹟。
曾敏傑
希望「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得獎的人與故事能夠與醫學教育、媒體、社會大眾產生連結,擴大獎項的效益與意義。兒童醫療目前遇到的困境,不只是內部的問題,同時也是政策、國家、醫學教育上的困境。此外透過相關社群關係的連結與合作,共同喚起大眾對兒童醫療議題的重視。
湯仁彬
少子化造成兒童醫療生態的變動,同時對社會產生結構性巨大衝擊,國內各醫療院所皆無可避免面臨共同困難,掙扎奮鬥於時代的滔天巨浪之中;但是疾風知勁草,時窮節乃現,縱有千難萬難,各醫療團隊同仁仍然堅守本位,力爭上游,以鍥而不捨的精神發揮行善理念。設置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鼓勵兒童醫療人員樹立典範,期許良好的傳承,帶動風潮。本屆五位獎項得獎人,均為實至名歸,在得獎的此刻,致以最大的敬意。
賴惠珍
舉辦「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一方面兒科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很需要這樣的鼓勵,同時也能讓大家知道許多典範的故事。另一方面藉由社會教育的機會,亦給末來有志投入醫學領域的青年人一些正向的影響。
鍾育志
「 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打破為善不欲人知的傳統,讓這些兒科醫療工作者長期付出的心路歷程,得以傳播出去,讓大家知道他們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理想和精神。加上現今網路資訊傳播快速,期待有更多元的管道,讓這些故事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