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我一直都在
他說
是主的美意讓他來到台東
他看見
台東在地醫療的需要
他決定
留下來守護兒童的心
台東,擁有台灣後山美麗的風景,然而醫療資源分布上卻是一個偏鄉,來此服務的醫療人員常常只當自己是過客,以馬借醫院台東分院為例,歷來傳統就是派遣台北總院剛升上主治醫師的新秀,支援2至3年再輪調,小兒科主任游昌憲也不例外,從小在台北長大的他,一路從建中、陽明醫學系畢業,在台北馬偕醫院升任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若不是這項支援任務,他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的身份證開頭號碼,會從「A」變成 「V」。
當時支援人力其實有新竹和人台東兩個選擇,對於已婚育的游昌憲來說,無可厚非希間不要離台北太遠,身為基督徒的他,跟同事抽籤前本先跟主禱告,不過消息傳來竟是去台東,雖不是心理預期的結果,但他心裡有一種平安的感覺告訴自己「接受主的帶領」,在他院擔任復健科醫師的太太,半年後也調來相隨。「去了才體認這是主的美意!」游昌憲發現全台東縣,只有他一個小兒心臟科醫師,以往心臟病童必須緊急轉診到花蓮、甚至連夜坐車遠赴台北就醫,他覺得台北的患者有很多醫師可以找,但台東非常需要他,因此本來服務兩年後就可調回總院,他卻毅然上簽呈放棄回去的機會,不再以支援的身份,轉成為台東分院的專任醫師。
游昌憲指出,台東縣的人口數養不起專科醫師群,因此他雖然是小兒心臟科,但任何兒科問題都要看,門診甚至排到一百號,上午的診常常看到下午兩點後才結束,但游昌憲始終很有耐心傾聽、充分衛教,他指出台東縣幅員廣大,民眾如果包計程車來,車費要花近千元,他願意花最多時間回應這些父母的需求。
因為心臟科的訓練,讓游昌憲有能力做介入性的心導管檢查與治療,七年來做了一百多例。然而,在缺乏外科醫師作後盾的情形下,游昌憲坦言徑自做心導管有點冒險,但如果不做、患者對在地醫療更沒有信心,尤其有些患者不堪舟車勞頓的轉送;也因為有他在這邊坐鎮,遇到需要開心手術的患者,可以商請台北總院的外科醫師下來執刀,但後續的照護工作,依然由游昌憲一肩扛起。
游昌憲希望患者能在地醫療,除了對自己以及團隊有信心,更是從病童的最大利益去思考,他指出轉診不是沒有風險的,尤其從台東到最近的花蓮醫學中心,車程最快也要兩小時;此外,轉診後家長為了照顧孩子,必須放下工作,容易導致失業問題。但如果病況複雜,他不會青強,而是積極安排轉到最合適的醫院。
有一次游昌憲例行性替新生兒打預防針,但聽心跳時卻發現有雜音,進一步檢查竟然是先天性「心室單一」,也就是左、右心室缺少中隔,已出現肺動脈狹窄的合併症,病童媽媽李培秀本來立刻要轉診,但游昌憲努力向她說明孩子需要緊急開刀,預計要分階段開三次,希望她同意讓他安排開刀事宜,李培秀第一直覺就是要求醫師掛保證,游昌憲坦言面對這樣的要求,其實壓力很大,但本著專業判斷,他接下這個重擔。
於是游昌憲緊急連絡台北總院的心臟外科醫師下來開刀,在主動脈和肺動脈之間接上人工血管;半年後送病童去台北開第二次刀,把上腔靜脈拉到與肺動脈相接,游昌憲隨時用電話掌握病童情形;三歲大時要進行最後一次手術讓下腔靜脈以人工血管與肺動脈相接,游昌憲考慮交通問題,介紹在小兒心臟討論會認識的高雄長庚醫院醫師,之後的複診再自己接手。
除了協助就醫的心臟病童,游昌憲發現台東縣由於醫療不如其他縣市便利,可能有更多的病童沒有被發現,早在2003年起,他接下中華民國兒童心臟病基金會推動的篩檢計畫,開始跑遍全台東117所國中小,針對小一、小四以及國一生,搭配學童健檢進行三階段篩檢。
游昌憲表示每年9至12月,他與夥伴共同做第一階段初篩,透過心電圖、心臟聽診找出需要觀察的孩子,12至5月由他做第二階段複診,對於極可能有異常者,再安排到醫院做超音波、心導管等第三階段檢查。
這項計劃持續至今,目前經費改由台東縣政府編預算撥款,雖然非常花時間但是游昌憲認為很值得,因為許多心臟病童因為沒有明顯症狀、沒有被心臟科醫師看過,不知道自己的心臟出了毛病,他希望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夠讓更多台東的孩子健康成長。
記者 張雅雯/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