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通電話到成功完成轉運 創立外接團隊的幕後推手
「叮叮叮」手機鈴聲響起,護理師范綱翔在接起電話的同時,已經拿出紙筆;這是病童轉院的通報,他仔細詢問相關數據和狀況並一一記錄下來;緊接撥通另一個號碼,由值班醫生評估是否需要轉診,確認後估算出發時間和完備所需的用具。整個過程相當從容,因為這是綱翔護理師和夥伴們經過不斷地討論、規劃、調整、優化,才讓外接轉運制度從一開始的摸索,到現在一通電話便能順利啟動,成功完成轉運的結果。
初衷與堅持:踏上兒科與外接轉運的心路歷程
2019年外接團隊成立前,綱翔護理師就跟著醫師參與轉運任務,發現原本的外接形式存在很多問題,「很多時候在救護車上的護理師可能不是兒童專科,但兒童和成人的照護方式及用藥實際上有滿多差異,不一定能在途中即時做好適當處理。」他說,當時外接轉運沒有建立制度,很多時候只能向學長姐請益。於是綱翔護理師懷抱著改變現狀的期待,前往加拿大學習外接轉運的運作模式。
「當初選擇綱翔,是看中他的積極主動和解決事情的能力,願意學習新事物。」護理長和督導說,綱翔護理師對外接轉運領域充滿熱情,也期望讓中生代看到承先啟後的意義,吸引更多人投入兒科領域。
「我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只是比別人雞婆一點,遇到問題就想方設法去解決。」綱翔護理師謙虛地說,剛從加拿大學成回來的時候,在建立新的制度上面臨很多挑戰,想的都只是如何一一克服,像是和各科醫師及行政人員的跨部門溝通與協調。他說,當病人轉運到院要如何接應等每個環節的安排及調整都必須考量、取得共識;就連醫院電梯在白天要花很長時間等候的細節,都會討論,並進一步調整。而在外接團隊成立初期,也因為人手不足,許多文件都是下班後才有時間處理。言談間,我們在他身上感受到身為護理師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一面。
在綱翔護理師和團隊成員們的共同努力下,外接轉運制度已經逐步完善,從接到病童轉診電話開始,到與醫院間的無縫銜接,每一個環節都經過詳細規劃與反覆檢討,實現高效且安全的轉運流程。「有一次,團隊接到一位病人,事前溝通知道情況危急,已經派了兩位醫師和一位護理師,一路CPR到臺大醫院,當時不是我值班的時間,仍上線遠端協助。」他說,看到同事忙得不可開交,他無法坐視不管,這是身為護理師的責任感,也是團隊合作的成功展現,讓他印象深刻。
不只照護病童:跨越病房的支持與陪伴
除了在接到病童後和對方醫院對接的專業處理,綱翔護理師也重視家屬的心情狀態。他說,當孩子轉到新的醫院,家屬能夠溝通的對象只有對接的護理師,一方面對新的環境感到陌生,另一方面非常擔心孩子的狀況;合作醫師和護理長都不約而同地說,「綱翔護理師在和家屬對接時,都可以很簡潔、有條理地說明,讓他們知道接下來要怎麼辦理手續,也讓他們能夠隨時掌握孩子的狀況,放心將孩子交給醫院。」
如果是遠道而來的家屬,綱翔護理師也會主動關心,並協助處理住宿問題,比方聯繫麥當勞叔叔之家,無形中也拉近和家屬的距離。他認為,同理心和設身處地的思考非常重要,在和家屬溝通的過程中不要有太多的距離感,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
「在加護病房裡,總能看到他和較大的孩子打成一片。」和綱翔護理師合作多年的曾醫師說,在兒童加護病房,家屬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較少,接觸最多的就是負責的護理師們,綱翔還曾經在陪伴一位腦神經方問題的患者聊天、玩笑的過程中觀察到細微的狀況,讓醫師藉以正確診斷出病因。
未來願景:為兒童轉診與醫療繪製藍圖
綱翔護理師投身兒童外接轉運,除了期待技術和各式協作工具持續進步,也積極培養更多人才投入,除了擔任兒童加護護理訓練講師,也在各大年會和研討會分享外接轉運經驗,並為兒童轉診教育演講,更參與國衛院政策討論,希望兒童外接轉運機制未來能夠更進一步,有機會仿效加拿大的模式,由國家成立轉診中心,培養兒童轉診護理師。他說,受過包括護理和器材使用的專業訓練,就不用擔心不同團隊的專業落差而無法順利合作或對接,讓需要外接轉運的病童,都能受到最好的醫療照護。
胡芷萍/採訪初稿 劉碧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