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護理獎 李依蓉

照護有終,關懷永續 真的很愛兒科的「大美女」

來到花蓮慈濟醫院,說到「大美女」,無論小病友,還是工作夥伴,大家都知道是護理長李依蓉;她總這麼自我介紹,為的是讓住院的孩子們很快認識,願意與她親近,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如果可以讓我的病人有多一點笑容、減輕一點病痛,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曾歷經骨髓移植病房等各種跨科別歷練的李依蓉說,自己真的很愛兒科。

李依蓉熱愛兒科,不僅止於院區內的病童護理,更延伸到棄兒照護、青春期的心靈療癒,乃至於失親的遺族照顧;而她的身影,也從醫院,走入社區部落。以身作則奉獻花蓮兒科照護體系是她的堅持,而這份堅持來自一步步紮實累積的護理經驗,也來自職涯中由照護對象所留下的點點滴滴,就像她口中的「阿平老師」。

「阿平老師」,墜落凡間的天使

阿平是一出生就被遺棄在花蓮市郊的早產兒,被送到醫院救治時,只有八百公克的小小身軀纒繞著無數細如麵線的救命管線,護理長李依蓉回想第一眼看到時,會為了該怎麼照顧而感到緊張。「在陪伴照顧的過程中,新生兒護理能力獲得高強度的成長,這一切要感謝『阿平老師』不斷出給我們的考題。」她說,因為先天疾病與併發症,阿平的眼睛複視看不清楚,也無法正常發音說話,照護團隊必須從他的哭鬧、用手敲打自己的肢體、尖叫或呻吟中學會與他溝通。阿平的人生停留在十四歲,最後時光裡,病房團隊帶著他完成搭乘小火車的圓夢之旅;並為他舉辦了一場簡單莊重的「畢業典禮」。

14年的照護與陪伴,阿平沒有講過一句完整的話,但對李依蓉來說,他是墜落凡間的天使,也是讓她一步一步上手所有新生兒護理技能、深刻理解愛與給予真意的老師。

兒科的青少年:回歸社會之路

在兒科,患者從零歲的幼兒到十八歲青少年,除了面對病痛的護理,李依蓉總能設身處地的關注他們的心理。曾有一位因血癌化療的青少年,個性內向又對外表極其敏感,在抗癌藥物的負作用下,不但體能下降,更讓他失去回歸社會的自信。然而每一次的回診,李依蓉總是陪著他學習面對,說是他生命中的一道光,一點兒也不為過;甚至後來選擇工作和撰寫從未碰過的履歷,都有她的陪伴。當看見他取得正職工作時,李依蓉更是比誰都開心。

兒童護理獎 李依蓉遺族關懷與醫護病關係

這天,李護理長帶著我們前往「小敏」的家,小敏的照片掛在客廳的牆上。是的,那是她曾經照護的小病童。護理長說,小敏一家居住在偏鄉部落,每次回診,父母必須騎著機車帶著她,來回路程至少兩個小時。從患病初期不能清楚了解醫生的指示,到中後期併發症頻繁更顯無助,護理長都從中扮演重要溝通橋樑與安定心緒的角色。無論是轉院、藥效解釋,每個細節都無微不至。後來小敏爸媽一到醫院就會先尋找「大美女」。小敏生日時,病房團隊還拉著醫生跳著不太跟得上節奏的「現代舞」,給了小敏既感動又好笑的大驚喜。

「要不要宰一隻雞來燉?」小敏爸爸見到「大美女」到家裡就大喊,媽媽和妹妹更是像見到親人一樣地上前問候。這時,我們深刻體會,什麼是真正好的醫護病關係,即使照護結束,即使小病童化作天使,護理長對家庭的關懷不曾間斷。所以當他們聊著當時的點滴,觸景沒有傷情,小敏父母現在也在醫院擔任長照服務員。

走入社區,走進廣播,說新住民了解的衛教宣導

COVID-19席捲全球時,每間醫院都十分緊張,如何執行快篩,在兒科最是燒腦。「小朋友最抗拒被棉花棒『戳鼻孔』,連大人都不舒服了,可見他們會有多痛苦。」李依蓉說,為了分散小朋友注意力,以便「快速執行」,團隊戴上了卡通面具,搖身變成佩佩豬等卡通人物,成功讓小朋友「沒有掙扎」地接受快篩。

在衛教宣導方面,考量花蓮地區有許多新住民家庭,醫療團隊更將海報中的重要口訣翻譯成越南語、印尼語和英文等不同語言,讓他們能快速了解。李依蓉並親身透過無遠弗屆的廣播節目,讓醫院的第一手衛教宣導快速地傳遞給每一位居民。

媽媽、朋友、學生

李依蓉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已二十多年,從護理師到護理長;從面對保溫箱裡的「小阿平」不知所措,到從「阿平老師」身上學到往後在兒科護理上紥實的技能,並繼續指導傳承;她始終相信「重視別人所重視,並以自身的肩膀提供最穩靠的避風港。」不僅是她在護理工作上的堅持,即便完成結婚生子等人生重要大事,身為媽媽、對待朋友,面對學生,都是始終不變的道理。

林吉辰、錢宥安/採訪初稿 劉碧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