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新銳獎 洪華希

替兒童無法言語的傷痕發聲 讓兒虐辨識與通報在臺東「遍地開花」

「我很清楚知道我不喜歡待在實驗室裡做研究,喜歡和人接觸互動,更重要的是我想要準時上下班。」這是臺東馬偕紀念醫院兒童腸胃科洪華希醫師從過去求學、出國交換、從事社區巡迴醫療的經驗中得到的感想,也是選擇成為兒科醫生,且在兒科專業訓練結束後,毅然決然到臺東服務的原因之一。

洪華希說,自己還在實習時撰寫了一份社區巡迴醫療報告,透過2016年的統計發現,臺東的受虐兒童比例高居全臺之冠,當時便在心中種下「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了,一定要來幫助這些孩子」的堅定的心願。然而2020再次來到臺東,是在歷經五年辛苦的專業訓練後,當年的初衷也早已忘卻;沒想到竟因緣際會「被迫」接下兒少保護小組主席一職。洪醫師不諱言當時心中備感壓力且排斥,但並未因此懈怠。也因為在臺東的慢生活,讓他逐漸找回初心,在兒保這條路上奔跑起來。

看見需要 爭取「衛福部東區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計畫」

而讓他找回初心的重要契機,是在接下兒少保護小組主席之初,一位出生才15天的女嬰,身上佈滿瘀傷,奄奄一息地被送到醫院,最終仍不幸離世的案例,「當下雖然感到氣憤,但冷靜後想到的是會不會有下一次?」於是他開始著手爭取衛福部兒少保護計畫,希望傾盡所能,保住這些孩子的生命,不過當時卻未獲得太多支持。臺東人力缺乏且流動率高、計畫不會賺錢、兒虐議題複雜、政府相關機關人員更迭頻繁…,這些都是來自各方勸退的聲音。「儘管大環境並不樂觀,但當某一天情況好轉,我們也已經準備好了。」洪華希說,他始終相信兒保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必須即刻啟程。

製作兒虐辨識卡、兒童版家暴事件診斷書 讓兒虐辨識「遍地開花」

洪醫師發現,受到外傷的兒童送醫,通常最先被送到急診外傷科,由於急診醫師多非專攻小兒外傷,並不具備兒虐辨識的相關知識且敏感度不足,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爲傷口拍照記錄留下證據,是導致兒虐成案率極低的原因之一。於是他特別製作「兒虐傷痕專業辨識卡」,內容包含過去相關病史評估、傷勢判斷、兒虐事件通報步驟及相關法規;另外也改良原版家暴事件驗傷診斷書,製作「兒童版家暴事件診斷書」,增加陪同者主述、兒童身形比例圖、兒虐特殊受傷部位紀錄位置、其他應做檢查項目等欄位,讓即使不熟悉兒虐的醫師,也可以有效率地按照表格完整且詳盡的為兒童檢查與記錄。為推廣兒虐辨識,洪醫師還親自將改良後的診斷書送至東基醫院急診室,請護理長協助推廣;並陸續拜訪其他臺東縣轄內醫院,討論兒少保護合作事項;也寫信給縣內所有診所及衛生所倡議,同時附上兒虐辨識卡、驗傷尺及兒童版家暴事件診斷書,讓兒虐辨識得以在臺東「遍地開花」。

辦理教育訓練、創辦線上諮詢平台 減少兒虐案件黑數

除醫療人員以外,社工、警政、教育人員皆為重要的兒少保護工作者,但同樣因為對兒虐事件普遍知識不足,沒有充足的判斷經驗,導致遇到疑似兒虐事件時猶豫通報;另一方面,臺東縣土地狹長,醫療與社政資源集中於市區,即使相關人員發現,亦無法第一時間將他們帶至醫院檢查,導致家暴事件未能及時進入通報系統,讓孩子立即受到保護。於是洪醫師偕同團隊辦理多場教育訓練,廣邀兒少保護工作者參與課程;並創辦「線上傷勢諮詢平臺」協助兒少保護工作者辨識傷痕,並得透過平臺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建議,再行決定後續處置。另外,兒保中心亦會針對諮詢個案進行後續追蹤,進一步將其中疑似兒虐個案列入通報系統,大幅降低兒虐案件黑數。

治療身體的病痛 療癒心裡的傷痕

「洪醫師是一個善良、用心、行動力強的人」,這是兒保中心團隊成員心目中的洪華希,面對因為身體受傷生病而被送到診間的孩子,除了治療身體上的病痛,任何不尋常之處都無法逃過他的法眼:
一位女孩因為腹痛由社工陪同來到醫院,檢查報告中發現一項指數異常,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件因此被發現,孩子也得以受到保護;
一位因吸菸過量導致胃出血的青少年來到診間,了解少年的家庭背景與吸煙成癮的原因,將其轉介兒保中心,由心理師協助諮商…。
每一個來到洪醫師診間的孩子,不僅治療了身體上的病痛,也療癒了心裡的傷痕。

錢宥安/採訪初稿 劉碧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