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他的背影 跟好多人一起 陪著小孩好好長大
「吃過飯沒有?」我們到訪時恰逄午休,弘傑醫師第一時間親切關心,而這份溫暖,無時不流淌在院區,他走過的每個角落,無論是和病童與病童家屬的互動,還是與同事們的相處。在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周弘傑醫師既是親力親為的領導者,也是推動偏鄉醫療的行動者;是潛心培育後輩的教育者、默默守護醫病關係的陪伴者,更是首位引進WHO「黃金一分鐘」的倡議者。
領導者:跨越舒適圈,擴大影響力
「主任真的是帶人也帶心的好主管」院內資深的主治醫師林杏佳說,最佩服主任不但願意來到雲林,還作為榜樣(role model),帶著大家一起做了很多「改變」,例如和婦產科密切合作改善產房流程、成功爭取在急診也有小兒專科醫師等等,對比鄰近醫院逐年減少駐診人力,他們仍堅持穩定小兒就醫權益,「像是小兒科藥物常要跨科協調,主任會幫忙解決很多溝通上的問題。」護理長陳惠美說,因為主任的積極,讓這裡(雲林)被看到!像是「紅鼻子醫師」特別巡迴來到雲林分院,過去連想都沒想過。
「我一定要講,主任剛來一個月就視網膜剝離…,還沒能好好休息,馬上幫忙處理評鑑,如果沒有他,可能會很難,結果或許也會差很多!」靜善秘書感性地說,分院位處雲林斗六,距離高鐵虎尾站至少半小時車程,客運班次也不多,弘傑醫師既是這裡的主任,要統籌各種行政工作;同時也是臺大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專任副教授,每周雲林、臺北兩頭跑,回到宿舍已深夜時分幾乎是近兩年的生活日常,而他依然堅持不怠。
行動者:兒童平權,享有健康與歡笑
這次採訪,是我們第一次來到斗六,發現雲林分院地處偏僻,除了接駁專車和計程車,交通並不方便;山線偏鄉更是連診所、藥局都沒有,想要到院求診至少一小時車程。於是在「醫學要能往前走、走出去」的信念下,弘傑醫師為自己立下到雲林的階段性目標:「創造年輕人願意去的價值」及「整合雲林縣醫院資源分享」。在他積極的行動下,不到兩年就讓院內團隊和地方單位建立起很好的夥伴關係。雲林縣衛生局醫政科科長趙曰聰提到弘傑醫師身先士卒,上山為全村最小嬰兒看診;以及他帶領團隊作為領頭羊,號召各醫院和診所一同加入「巡迴醫療服務」,完善鄉鎮居民的就醫網絡,都不禁感佩。弘傑醫師則說,「兒童醫療平權」是社會責任,很開心這個觀念能被認可,並列入院內ESG目標。
就在採訪的隔天,我們聽到他又帶著團隊前往當地國小辦理健康評估;為偏鄉兒童健康努力,一刻也無法停下腳步。
教育者:仁心醫術,培養醫界莘莘學子
再忙,也要為醫界培育優秀種子。弘傑醫師曾四度榮獲教學優異獎,學生們都不約而同對他「親切且認真」和「講求實作」的教學風格印象深刻。實習醫學生鈺茹分享在面對高風險寶寶(小週數/體重或多胞胎),亟需團隊合作時,「老師教我們,在家長面前要維持鎮定、專業處理,才能獲得信任」。曾到分院駐點學習的住院醫師佑晴也說,「大家都很相信老師,看著老師堅定的身影學習著。」
陪伴者:帶給家長安心,帶給社會善的循環
一名26週早產的新生兒「小蘋果」,爸爸回想當時只有500公克的小小紅紅的身體插了7根大管子,在「周拔」悉心照護下,一年後健康出院,現在已經小五,很樂天,總是帶給周遭歡樂。「周拔不只是救一個人,一個家庭,更是啟動社會善循環的開始。」小蘋果爸感恩地說,
聽到「周拔」這個稱呼,就像聽到醫病間相互信任的關係。
弘傑醫師說,「每個孩子都是寶」,早產兒是發展遲緩的高風險族群,要走的路很長,「不怕走得慢,只要獲得很好的照顧,他會以自己的方式一點一點成長。」他說,充滿溫度的語言是緩解家長們不安的最佳良藥。
倡議者:黃金一分鐘,努力與經驗的累積
周弘傑醫師也是國內首位引進WHO「黃金一分鐘」理念的倡導者,並將其運用於教學和臨床實務。他說,新生兒科是醫院裡最希望可以聽到哭聲的地方,這一分鐘,新生兒呱呱落地,哭得又健康又有活力;這一分鐘,依靠多少人的幫忙,又累積了多久的努力與經驗。「A health first cry」這是他很喜歡的一句話,代表著無限的希望。
兩天的採訪,我們從觀察到的許多細微且感動的小故事中,感受到弘傑醫師看到雲林孩童權益的需求,並致力讓更多人關注。作為兒童醫學的中流砥柱,他在臨床、教學、行政等各方面貢獻所長,以醫者的勇氣和行動力,熱情扮演好每一個角色,盡好每一份職責;仁心仁術的背影陪伴許許多多不願放棄生命希望的孩童、家長、醫護團隊乃至於醫療體系,一同堅持讓孩子好好長大的期待。
李淑芳/採訪初稿 劉碧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