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台灣小兒骨科從無到有 兒童友善醫療的倡議者
郭耿南教授是台灣第一位專攻小兒骨科的醫師,被譽為「台灣小兒骨科之父」。
1976年,郭耿南於臺大醫學院畢業後赴美深造,並在芝加哥的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展開長達數十年的職業生涯,曾獲選全美最優秀的20位骨科醫師之一,且為唯一華裔;2017年獲亞太小兒骨科醫學會(APPOS)頒終生傑出成就獎。在學術領域上,不僅曾任國際小兒骨科學會聯合會會長(2013-2015)等多個重要職務,2020年更成為首位入選北美小兒骨科醫學會名人堂的亞洲醫師。
2003年,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即將轉任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召集人,特別「越洋召喚」,於是郭耿南毅然決定回到台灣,一方面協助國衛院制定衛生政策議題與推廣實證醫學;另一方面,傾其海外所見所學,致力於國內小兒骨科的教育與傳承。
步態分析與實證醫學為台灣小兒骨科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我們鼓勵台灣的小兒骨科醫師參與國際會議,發表論文,讓小兒骨科技術與知識逐步與歐美標準接軌。」郭耿南說,小兒骨科是骨科的次專科,大約是從1970年開始發展,美國幾位全心投入的專家成立了小兒骨科學會,他是創始會員之一。
1974年,他出國後7年首次回到台灣,便每年至少回臺一次,參加各項醫學會議或演講,向國內醫界灌輸小兒骨科理念,扮演促使台灣與國際小兒骨科接軌穿針引線的重要角色;期間並邀請美國知名小兒骨科醫師來臺舉辦教育課程,也陸續與臺大、長庚、北榮等合作,在臺北舉辦國際小兒骨科研討會,最終在1994年促成長庚醫院施俊雄醫師成立中華民國小兒骨科醫學會。此後,他更將在芝加哥建立步態分析實驗室的相關技術帶回台灣,推動步態分析在小兒骨科的應用,「步態分析對腦性麻痺病人尤其重要,可以幫助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郭耿南說。成大、臺大和長庚醫院就是在他的協助下建立步態分析實驗室,使步態分析成為小兒骨科的重要工具。此外,他也積極推動實證醫學,「實證醫學包含三大元素:醫生技術、醫療環境和病人期望。」郭耿南說,醫師不只是依靠自己的技術,還要透過科學證據來決策,並考量病人的需求。
兒童友善醫療的推動
「小兒骨科與成人骨科有很大不同。」郭耿南說,兒童骨骼尚在發育,一旦受傷可能影響生長,導致畸形或長短腿問題;新生兒也有髋關節脫臼、腦性麻痺等兒童特發性疾病發生的機率,都必須全面了解,才能提供更好的醫療幫助,「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兒童活動、行走,提升生活品質。」他說,小兒骨科醫師除了要掌握骨科知識,還要懂得兒童神經學與復健,並了解新生兒的相關疾病,還要有親和力,學會以兒童的方式和小患者溝通,甚至成為兒童的「代言人」,「因為幼兒多半不擅表達,醫生就成了與父母間醫病溝通的橋樑。」郭耿南說,醫生的責任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照護,因此必須了解病人及其家庭的想法,並與病人團體合作,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此外,他也致力於兒童健康議題,參與撰寫台灣首本《兒虐防治》專書,並受邀主持「健康國民2020」計畫,奠定台灣兒童健康政策的基礎。
推動住院醫師訓練改革 強調傳承與醫學教育
1998年,郭耿南受邀至國家衛生研究院主持畢業後醫師訓練,並於2003年出版《畢業後專科醫師訓練建議書》,從六大核心能力開始,推動台灣住院醫師訓練改革;2012年,時任衛福部政務次長長林奏延推動RRC(住院醫師計畫認定委員會),由郭耿南統籌台灣23個專科醫師的訓練,確保醫療品質。

「現在教你的知識,10年後可能已經過時、你要學的是如何去思考。」郭耿南說,這是他在英國進修時,老師說過令他一生受用的話。因此他鼓勵年輕醫師勇於提出新想法,因為醫師的傳承不只是技術,而是開放的思考環境,讓後輩能夠自由討論、發展創新治療方法。
「一位好的醫生是頭腦、心、雙手的乘積。」郭耿南強調,頭腦再聰明、手再靈巧,如果沒有用心,一切都等於零;醫生無論技術多精湛,若缺乏對病人的關懷與同理心,最終仍難以成為一位真正優秀的醫者。
郭耿南醫師一生致力於小兒骨科、醫學教育、實證醫學及兒童友善醫療,不僅引進國際技術,更積極推動醫療制度改革,培養後輩,確保醫學傳承,對台灣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後記:
年輕時的郭耿南熱愛音樂,最想成為一位指揮家,大學原想選擇物理,最終在家人的期待下學醫,並成為台灣小兒骨科「始祖」,他表示,一路走來沒有遺憾。獲得瑞信兒童醫療貢獻獎「終身貢獻獎」肯定,他開心笑說,「覺得很榮耀,也是對我一生做的事情的獎勵。」但也謙虛地說,「台灣還有很多年輕醫師,做得也很好的,應該把榮譽讓給他們比較好。」
劉碧薇/採訪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