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貢獻獎 陳國銘

見微知著的細膩醫術
風雨無阻堅守17年

  一名家長抱著肚子腫脹的幼兒到醫院求助,從X光片上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但孩子臉色有點兒蒼白,摸了摸額頭,體溫稍微偏高。或許很多人認為「一個孩子三把火」,體溫偏高很正常;至於肚子腫脹可能就是消化不良導致脹氣,開個幫助消化的藥就可以回家觀察。但這次,如果就這麼做恐怕要出大事。這是雲林天主教若瑟醫院急診小兒科主任陳國銘曾經接手的個案,他懷疑,血癌導致淋巴結增生也可能產生肚子腫脹的症狀,當下為孩子抽血檢查,結果證實了他的疑慮。就因為陳國銘的實事求是,才能在關鍵時刻揪出真正的病因,讓病童及時接受治療。
  「因為兒童沒辦法清楚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有任何不對勁,都寧可抱持懷疑的態度,反覆檢查。」陳國銘說,急診科醫師的急救邏輯並非大人、小孩「一體適用」,「兒童身體比成年人更脆弱,第一線如果沒有及時作出明確判斷,病情可能會在很短時間內急轉直下。」他說,兒科醫師就像是個偵探,必須透過零碎的線索拼湊全貌。身為兒童急診科醫師,更要能從兒童細微的徵兆中,爬梳出背後可能的病源,任何細節都要追查到底,不是簡單把藥量減半而已。而這些關於兒科的專業,即使有多年經驗,陳國銘仍不敢大意,甚至下班後還是持續思考當天所接觸的個案是否有什麼細節被遺漏?戰戰兢兢地與未知病魔對抗,是陳國銘生活的日常,即使人力稀缺,工作負荷大,他依然堅持投身兒科急診工作,因為是病況危急的孩子不能缺少的需要。
雲林當地兒童醫療困境--人力與資源的雙重考驗
  擁有 68 萬人口的雲林縣,不能說沒有醫院開辦急診醫療,但兒童急診24時全年無休的,若瑟醫院恐怕是當地唯一了,而且包括陳國銘在內也只有兩位專責的兒童急診科醫師。在兒童急診繁忙且高度挑戰的工作中,陳國銘幾乎片刻不得閒,採訪過程也不時接到緊急電話而趕回急診現場。「急診科大夜班是常態,對醫師的身體和意志力都是一種挑戰,雖然以 12 小時作為輪班單位,但人員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有時連續 24 小時的值班也習以為常。」陳國銘說,即使如此也絲毫不能懈怠,因為不知道患者什麼時候會來,下一秒進來的是微燒不舒服?還是躺在擔架上抽搐沒有意識?時而在診間來回抓緊時間救治,時而安撫病童及家長的焦急,就像一顆轉不停的陀螺,也是雲林兒童健康重要守護,一肩挑起其他人不想也不願意承擔得兒童急診重任,隨時做好迎戰的準備。「目前雲林縣當地兒童醫療困境在於兒科醫師數量太少,近年少子化浪潮使得兒科急診困境雪上加霜。」陳國銘說,許多醫院都因為執行兒科急診成本過高而放棄,投注在兒科和兒科急診上的資源自然更加稀缺,很少人像他一樣,已經在當地投入17 年的青春歲月,「捨我其誰?」他語氣堅定,充滿熱情與溫暖。 
風雨無阻 獨撐大局
  2015年蘇迪勒颱風,全臺各地土石流重災頻傳,約有450萬戶停電,家住臺中的陳國銘急匆匆出門,因為當晚必須回到醫院值班,家人擔心途中發生危險而力勸。儘管深知家人的擔憂,陳國銘仍不顧路上一片漆黑,冒險閃過一處又一處的殘枝斷樹,驅車來到醫院,「急症不能等,急診醫師當然也不能缺席。」陳國銘說。
  陳國銘頂著疾風驟雨和面對家人憂心的壓力執意離開溫暖的家裡,就是為了不負兒童急診的工作使命,究竟需要多麼強大的毅力?「怎麼沒有考慮住在醫院附近?」我們不禁心疼地問,如此不就能減少通勤的時間,降低家人的焦慮?「雖然心繫小病童,也必須照顧家人的生活機能與孩子教育,在多方考量下,目前的模式是最好的。」陳國銘說,最依依不捨的時刻,就是出門時看著孩子熟睡時天真的臉龐。他說,兼顧醫師與父親的雙重身分,不想放棄患者,又不想缺席與家人的相處時光,自己多累一點也值得。無論擔負多大的心理的壓力與多麼疲憊的身軀,陳國銘眼神中滿是對守護病患與家人的堅持。
  陳國銘不畏重重困難仍堅守崗位,持續向縣政府呼籲應透過對地方兒童急診醫療人員權益提供保障的方式,鼓勵更多醫護投入當地兒童急診行列;另一方面,陳國銘非常重視提升雲林在地醫療設備、強化醫療救治網,因為自己曾在陪護因外傷昏迷的病童從雲林轉院至彰化途中,病童心跳忽然變慢,當時在交流道上進退兩難,所幸經緊急壓胸急救才化解危機。這次事件讓他意識到病患應該儘量留在本地治療,才能減少轉院過程中病情惡化的風險,前題當然是提升當地醫療量能。
堅守「以病人為中心」的最大信念
  用溫暖且細膩的心,在對兒童急診的付出與堅持下,陳國銘拯救了無數的小生命;多少歷經生死邊緣的病童在他的全力搶救下,有了重新展開健康人生的機會。他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貫徹「當一個能為病人帶來幫助的好醫師」永不改變的行醫信念。即使資源匱乏、人力稀缺,只要看到病童好轉的笑容,就是陳國銘堅守兒童急診崗位奉獻心力最幸福的回饋。

潘祖芸、劉東昀/採訪初稿 劉碧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