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想替病童解決問題
築起超越醫病的長遠關係
兒童癌症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絕望而毫無光彩,無論對孩子還是家庭,都彷彿一把擊碎所有關於未來美好想像的重槌;然而,護理師劉淳吟卻為我們帶來超乎想像的體驗。在慈濟醫院兒科病房閱讀室,一冊冊歡快的繪本,一幅幅鮮豔的畫作,都為我們講述了專屬於孩童的勃勃生機,其中重要的靈魂推手正是劉淳吟,對於許多孩童來說,她如同日光般溫暖而明亮。
當病童全方位的依靠
劉淳吟是花蓮慈濟醫院唯一一位兒童癌症專科護理師,最初選擇離鄉背井加入慈濟兒童護理團隊,單純希望為醫療資源短缺的後山盡一己之力,晃眼25年。為對進出醫院的癌症病童提供更好的照護,劉淳吟特別參加院方開辦的專科護理師訓練班,之後便將更多精力投入兒童癌症照護領域。身為一名護理師,基本責任不外乎盡心盡力完成例行的病房巡查、換針換藥…,但劉淳吟更在乎每一位病童的獨特性和心理需求。她會為吃不慣醫院餐點的孩子專程到院外採買,也會為害怕打針的孩子設計互動遊戲降低他們心中的恐懼;在病童面對未知的侵入性檢查而感到焦慮時,她會挑選繪本和畫冊親自向他們說明流程,建立對醫護團隊的信任。
罹患癌症的孩子多半長時間住在醫院,普通小孩兒會去的場合和想玩的遊戲都可能都無法體驗,因此每當兒童節、萬聖節、聖誕節等特殊節日,劉淳吟就會邀請醫護團隊和紅鼻子醫生一起為他們舉辦開心派對;而在結束漫長的化療過程後,更會根據每個孩子的特性和願望辦一場「畢業典禮」。於是乎病房不再是令人抗拒的冰冷場所,而是充滿歡笑與愛的暖心空間。
超越醫病的關係 沒有結束
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孩子霆霆(化名),在育幼院長大,獨立、聰明又貼心,即使治療過程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也總是用輕鬆的語氣努力發出聲音說話,就是不想讓別人替他擔心。負責照顧的劉淳吟聽說他自學鋼琴,特地到其他病房借來讓他盡情彈奏,並為他錄影留下紀念。回憶起一幕幕令人動容的畫面,劉淳吟臉上流露出的是不捨,也是驕傲。「醫療結束,不代表關係結束。」劉淳吟笑說,很多曾經的孩子都長大了,雖然離開醫院,但生活大小事還是想和她分享。無論升學、就業的開心或低潮,還是青春期的快樂與煩惱,她都會傾聽和建議。能被視為最信任的朋友,劉淳吟樂在其中,像親生母親一樣,在孩子們有所成就的時候引以為傲;在碰上不只是疾病的各種挫折時,同理與陪伴。或許這就是「視病猶親」最佳註腳,超越醫病的關係,是發自內心,自然奉行的生活日常。
「我以後也要當護士,要戴護理長的帽子!」病童阿佈(化名)受訪時大聲說出他的夢想,因為在他們心中,淳吟護理師不只是陪伴走過病痛的全方位依靠,更是他們人生的範本和想成為的對象。
當病家一輩子的朋友
「阿嬤!」 劉淳吟一進病房就親切地向陪病家屬打招呼,「她就是這樣,清楚每一位患者的家人。」一旁的護理長李依蓉分享,劉淳吟對病童及家屬事事關心,有病童家屬趕搭一大清早的火車,只為為她的早餐帶顆暖暖的水煮蛋,用最簡單的方式報以最真誠的感謝,「幾乎要以為是淳吟自己的阿嬤了。」李依蓉笑著說。「能夠與病童和家屬彼此真心對待,其實沒有捷徑。」劉淳吟說,病痛不僅是孩子人生面臨的重大挑戰,對整個家庭更是無比沈重的打擊,尤其兒童癌症或罕病,更無疑是一場難以休止的長期抗戰。
「發現女兒確診罕見疾病時,第二個小孩才出生不久,面對這樣的雙重壓力,情緒難免會陷入低谷。」病童慈慈(化名)媽媽說,當時還好有劉淳吟護理師細心的安撫和耐心的開導,甚至主動幫忙照顧小孩,鼓勵自己出去透透氣、轉換心情,「有一次我和慈慈,一個在陪病椅上生氣滑手機,一個在病床上啜泣,劉淳吟護理師一進來就連忙當起了和事佬。」慈慈媽媽說,因為劉淳吟護理師真心理解病家身心需求,才讓他們有更多的勇氣迎戰。
「慈慈記得每個護理師,很喜歡他們,也很聽她們的話,如果說是淳吟阿姨說不能吃,她就不會吃了。」慈慈媽媽說,淳吟護理師和他們的緊密連結不只停留在醫院,出院後還是能隨時打電話向她確認孩子照護的相關細節;另外一位病童阿佈的爸爸也說,因為淳吟護理師,讓他們居家照護也能很安心。
「罹患血癌的阿旻,最後當了小天使,但他的爸媽很棒,都取得長期照服員資格,為女兒圓夢。」劉淳吟口中的阿旻也是她照顧過的病童,彼此相處就像家人一樣。因為住院時受到溫暖照護,小阿旻希望未來也能成為一名能夠照顧別人的護理師,遺憾夢想最終無法達成。儘管如此,劉淳吟不但不曾與阿旻家斷了連繫,還聯合其他兒科夥伴一同協助旻爸和旻媽獲取長照服務員資格,共同實現女兒的願望。
或許要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並不難,但要堅定、用心地持續可不簡單,尤其當幼小的孩子經歷生命中最艱苦的時刻,當病家面臨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劉淳吟就像一把傘,為他們擋風遮雨;也像一扇窗為他們照進最閃亮的光。
林育萱、呂可琦/採訪初稿 劉碧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