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新銳獎 蔡育承

照亮都市背後陰影的國民醫師
點燃弱勢兒童的生命之光

  一提到孩子,雙眼立馬放光,洋溢著滿滿的關愛與疼惜;他是病童眼中的「蔡爸爸」,也是家屬心中的「國民醫師」,更是同僚口中的「聖人」;他是高雄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育承,對孩子的醫護,傾盡全力,無怨無悔。
  蔡育承到底有多愛孩子,才能一開始就投入兒童胸腔重症專科,並主動肩負兒童加護病房專職醫師的重責大任,且24小時隨叫隨到?即便成為主治醫師,還能一本初衷,堅守崗位?
  蔡育承積極串連各方醫護資源,幫助偏鄉重症兒童醫療照護的需求;召集各領域專業人員共同設立義大醫院兒少保護小組,築起守護受虐兒童的重要防線,這些行動都是他愛孩子的具體表現。
風雨無阻 為偏鄉弱勢童奔走不遺餘力
  「這個孩子因為氣喘已經來看很多次,到家裡一看才發現,居住環境髒亂、濕氣重,難怪氣喘一直被誘發。」蔡育承口中的孩子住在甲仙,多次就診都沒能很好地改善氣喘症狀,直到親自前往居家訪視,才知道一家人以拾荒為生,屋裡屋外堆滿資源回收物,就連可以坐下的地方都找不到;甚至屋頂也殘破不堪,別說擋風遮雨了,整個環境充斥著濃重的濕氣,是導致氣喘一再復發很大的原因。蔡育承每個月都會到四、五位孩子家中訪視,這是其中之一,面對如此惡劣環境,從不曾感到嫌惡,「就是這樣的家庭才需要我們呀!」蔡育承說,家訪的目的除了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與成長狀況,也能近距離了解他們的居住環境以及家庭所需要的資源,及時提供協助。
  「有些孩子住的地方連Google地圖都找不到,但就算颳風下雨蔡醫師也義無反顧!」社工師佩萱感動地說,曾有一位住在那瑪夏的小朋友,因為氣喘重症住進義大醫院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但病情好轉可以出院時,卻沒有家人來接他,只能獨自搭計程車回家;「蔡醫師擔心萬一途中氣喘發作,不能得到即時照護,將會非常危險,於是自己開了四個小時的車將他安全載回那瑪夏。」她說,當時夜已深,雨還嘩嘩地下,若非發自內心的愛與關懷,怎麼可能百忙之中還親自奔波往返?
  走遍廣闊的鄉間和田野,穿越片片的山村與樹林,你以為是親近大自然的愜意,對蔡育承來說,都是每一次居訪必經的遙遠又艱苦的風景。但一路前行,他甘之如飴,就像面對那些氣喘不斷復發的孩子一樣,蔡育承在擔任兒童加護病房專責醫師的時候,就發現有不少明明病情已經穩定的孩子回家後沒多久,一再因為相同的症狀回到醫院就診的個案。他說,這些孩子大多來自偏遠山區,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有限,無法提供他們健康長大的生活環境,甚至許多家屬沒有一丁點兒基本衛教和照護觀念,都必須積極介入照護,幫助他們重獲健康的身心靈。
兒少保為弱勢童點燃生命之光 敏感警覺守護受虐童的第一道防線
  「一名新生兒身體不停抽搐,被送到義大醫院治療,家屬面對相關病史的詢問,言詞明顯閃爍,一直跳針。」蔡育承提到的這個寶寶,當時身上雖然沒有明顯外傷或受虐跡象,但家屬的反應讓他瞬間提高警覺;進一步安排X光檢查,發現腦部局部出血嚴重,研判是劇烈晃動造成受虐性腦傷,也就是俗稱的「嬰兒搖晃症候群」。他說,孩子受虐其實有跡可循,醫生面對家屬的說詞以及孩子的症狀時,必須提高敏銳度,「醫師通常是受虐孩童在遭受暴力後的第一線接觸者,也是最能在第一時間拯救孩子的守護者。」蔡育承相信,只要醫護能有多一點警覺,就可以阻止傷害的再次發生,這也是他積極整合院內資源,成立兒少保護小組的重要原因。兒少保小組成員除了醫師、護理師和營養師,也將社工師一併納入,當醫院發現疑似兒虐個案時,立即啟動通報機制,並將孩子暫時安置在安全的地方。
  「年紀稍長、較為懂事的孩子在受到暴力虐待後,對於陌生的成年人,尤其是成年男性,更容易產生恐懼感及防衛心。」蔡育承說,兒少保護需要教育,更要讀懂受虐兒童的心理,他會藉長時間的陪伴與相處,慢慢拉近與受虐孩童的距離,才能進一步了解詳細的身心狀態,進而做出最適切的治療。
無私奉獻 以全人醫療照亮兒童未來
  「蔡爸爸!蔡爸爸!」每當敲開居訪家的大門,孩子們總會帶著笑容燦爛地向他迎來;每一聲親暱的招呼,都讓蔡育承更堅定相信,他為孩子做的不只是疾病的治療,更為整個家庭帶來治癒的希望。
  從急重症加護病房專職醫師、兒少保護小組召集人,到偏鄉居訪醫療,以及社區和校園的兒少保護教育,蔡育承對兒童醫療的照護不斷茁壯,沒有盡頭;不畏艱辛走上每一條偏鄉居訪的道路,都是希望拋磚引玉,喚起醫界對偏鄉醫療的重視,「總要有人起頭,何不由我開始努力?」蔡育承說。
  「這沒什麼啦!」一路走來,蔡育承面對各界對他所有的讚譽,總是謙遜地輕笑而過,因為在他眼中,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身為醫師應盡的職責。蔡育承說,當前臺灣面臨少子化的困境,行醫不僅是治療疾病,更需要給予兒童一道光及對未來的憧憬,讓孩子們在身心靈健康的狀態下成長,回饋社會。至於對未來的展望,蔡育承希望,持續擴大兒少保護小組團隊規模,加入心理治療師等各專業領域,達到偏鄉兒童醫學全人照護目標。此時此刻,蔡育承持續朝著目標,一次次點燃孩子的生命之光。

陳亨柔、李函宸/採訪初稿 劉碧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