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是孩子的代理人
必須為孩子發聲
「我本來覺得我不會是喜歡小朋友的那種人。」談到當初選擇小兒科領域的機緣時,台大醫院小兒科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劉士嶢打趣地說。他自認個性比較冷靜,可能對小孩的關懷及愛心比不上其他同事,但在小兒科專科訓練過程中,逐漸發現童真的一面,同時,對許多父母用盡全力照顧罹患先天性疾病或急重症的小孩,內心深受感動,因此決定投入小兒科領域,希望貢獻一己之力。
劉士嶢在台大醫院住院醫師訓練時期表現優異,獲得以嚴厲出名的台大醫院小兒內分泌科副教授蔡文友讚賞而主動詢問其加入小兒內分泌科的意願。為了跟蔡文友學習,劉士嶢選擇小兒內分泌科,成為全台灣第80位小兒內分泌科醫師。
兒童急診投身保護工作 為孩子發聲
在急診醫學部工作期間,劉士嶢有機會接觸許多兒童醫療的疑難雜症,快速累積臨床經驗,讓他迅速成長及增加自信。
劉士嶢更運用小兒科的專業訓練,結合同在急診室服務的小兒科醫師及社工師,在103年共同發起成立「兒少保護醫療中心」,處理兒少保護案件,並建立一套作業程序及制式規範,供急診醫護人員快速辨識疑似不當對待的態樣,「像四個月以下的寶寶,根本不會翻身、不會動,如果身上出現任何瘀青,都是不正常的現象。」
劉士嶢說,身為一位小兒科醫師,與小朋友的爸媽存在著一種良好的互動關係,彼此互為對抗疾病的夥伴,但在兒少保護不當對待案件中,醫師卻必須站在可疑施虐者的對立面,對於劉士嶢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親切善溝通 醫病互信培養長期關係
提到劉士嶢給人的第一印象,曾經共事過的長官、同事都異口同聲地說「劉醫師對病人非常親切,而且很擅於跟家屬溝通。」但是劉士嶢也坦言,面對第一次接觸的病人及家屬,一開始要建立互相信賴的關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位罹患腎上腺皮質癌的4歲妹妹讓劉士嶢印象深刻。妹妹因服用化療藥物會同時破壞另一側正常的腎上腺,但不服用化療藥物又擔心腫瘤復發。劉士嶢多次與病童爸媽開會討論,建立互信的緊密關係,儘管經過多次手術及化療,妹妹的腫瘤仍復發,最後與爸媽達成共識,決定透過安寧照護陪伴小妹妹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如何在告知父母小朋友即將離開人世時,同時照顧到爸媽的情緒,是很重要的。」劉士嶢語帶欣慰地提到,小妹妹離世後近一年,聽到小妹妹的爸媽又迎接下一個小孩誕生,很高興他們能走出悲傷,繼續向前邁進。
致力青少年身心健康議題 協助處理性別不安
為了因應越來越多青少年面臨的肥胖、性行為、電子菸、憂鬱症,甚至是性傾向等問題,當時在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教授(現為台大兒童醫院院長)的推動下,台大兒童醫院於106年正式成立青少年次專科,並開設青少年門診。劉士嶢體認,內分泌科與青少年最為密切攸關,於是加入青少年次專科的行列。
劉士嶢說,青少年醫學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嶄新領域,他期許自己能在青少年醫學領域持續精進,將觸角延伸到更多面向,讓更多青少年的問題及需求,能被妥適地評估及處理。
解決內分泌問題 讓基因檢測結果說話
劉士嶢目前持續在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進修,鑽研「次世代定序基因檢驗」的研究,希望藉由次世代定序的創新技術,檢測出先天性甲狀腺或腎上腺等內分泌疾病的基因問題,「很多爸媽都會問再生下一胎是不是還會這樣,如果我們能真的找出基因的問題,就可以回答他們的疑問。」
劉士嶢提到研究時,眼神流露堅定的信心與熱忱,他期許未來能更進一步發展「次世代定序基因檢驗」的研究,在小兒內分泌領域帶給病童及家屬更多的幫助。
吳冠勳/採訪初稿
陳奕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