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獎 郭夢菲

再累、都要堅持做對的事

        一位動靜脈畸形的新生兒送到了台大醫院,狀況危急、恐怕兩天內就會因心衰竭來不及認識這個世界。當年,剛升上小兒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第三年的郭夢菲,發現在台灣沒有相關案例,國外的三案例都在手術評估或進行中失敗。她審慎評估後,向院方提出允許她開先例:將血管攝影室當作開刀房。

        這個先例。當時須動員數十名麻醉科及手術相關人員配合,並將開刀房的儀器和麻醉設備移至血管攝影室,是一項很浩大的工程。郭夢菲回憶,感謝院方和當時麻醉科的主任願意動用如此龐大資源,手術在眾人努力下非常成功,那位新生兒成功的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

        全台灣總共有700多位合格的神經外科醫生,但兒童病例數相對較少,小兒神經外科專科僅有5、6位。自1993年起擔任台大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已有15年的郭夢菲,專精於先天畸形手術、兒童腦瘤、顱炎、脊柱裂等手術,近年更致力於血管毛毛樣病的研究,將小兒神經外科的技術運用在成人身上,大幅度降低了手術風險。曾兩度獲得台大醫學院教學獎,對於培養神經外科領域的人才不遺餘力。在擔任台灣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時,多次受國外學會邀請進行小兒神經外科醫學專題演講,協助台灣醫學研究與國際接軌。

中流砥柱獎 郭夢菲        小兒神經外科手術動輒得花上半天到一天,手術精密度較成人高許多,需要投入的心力也更多,但在台灣,大部分醫院沒有足夠的資源培育專職人才。她希望有更多人發現到重要性,願意一起投入小兒神經外科領域並共同努力。

        「去病房看看那些孩子,就會明白為甚麼我說,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每一位病人都是一個故事。」談起病人和研究工作時,她的雙眼就特別炯炯有神,語調中也能聽出她對於小兒神經外科的熱情。

        查房時的郭夢菲親切、直率。她總是直接走近病床邊詢問小朋友。「今天的感覺怎麼樣?」「有沒有覺得很累?」「你在這裡再多休息幾天,等不累了我就幫你抬到一般病房好嗎?」

        「孩子其實都聽得懂」!所以她認為直接告訴孩子要動甚麼手術、大概需要幾天慢慢好起來,反而更能使他們願意接受治療,也能透過溝通了解他們的感受、安撫他們的情緒。在門診過程中,郭夢菲總是很有耐心的回應病人及家屬的許多疑問,試著簡明扼要的解釋手術過程、使用的工具材質到復原的整個療程,減少他們的疑慮及不安。

        病童家屬「要能陪著孩子作戰,也要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她不僅在乎病情也在乎家屬及孩子的感受,在臨床經驗上體認到,主治醫師在醫病關係中扮演著重要的關鍵,最熟悉病人和家屬狀況,所以有責任在病患和家屬無法下決定或對醫療不信任時給予鼓勵及安撫情緒。

張克婕/ 採訪初稿、劉惠敏/ 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