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貢獻獎 盧璐

帶領父母挖掘孩子強項,放棄升等也無悔

        雖然不是兒科醫師,盧璐醫師卻幾乎投注了所有精力在早期療育,為此,即使放棄教授升等也不覺可惜!面對獲獎榮耀,她謙稱自己沒做什麼,而是歸功團隊的努力,「更幸運的是,我有一位好夥伴謝正宜醫師一起努力。」只是當年若少了她的勇於任事,又怎會有今日表現優異的台大早療團隊?學生時代就喜歡兒科的盧璐醫師,畢業後,卻因故無法如願而投身復健科。然而,換條路走,依舊能朝著照顧孩子的方向前進,她說,「是很多巧合與偶然交織出的結果」。

        復健科的氛圍讓盧璐甚為喜歡,「比起其他科,復健科走的是全人醫療,照顧病人的身心靈,幫助他們恢復在生病後所喪失或退化的功能。醫師主動關懷病人,病人也因為相處時間久,與我們建立良好的關係」。為了更透澈了解大腦的運作,她出國進修認知神經科學。返國後,奉連倚南老師之命開設語言障礙特別門診,本來興趣在成人腦傷的盧璐,沒想到「五分之四的病人是兒童」,漸漸地,她對兒童語言障礙產生了興趣。盧璐說,「其實台灣的復健醫學始於照顧罹患小兒麻痺症的孩子,早在民國47年,臺大即設有復健科,收治小兒麻痺症患者,70幾年則以腦麻兒、智能不足、自閉症與一般性發展遲緩的孩子為主,83年已在看各式各樣發展遲緩的孩子」。兜了一大圈,盧璐與孩子的不解之緣正要開展。

        孩子的發展遲緩問題並不存在單一科別,但當時各醫院各科各行其事,父母必須帶著孩子輾轉在各科求診,民國86年,政府希望大家能有所統整,眼看其他醫院陸續整合有成,臺大卻仍未成形,她坦言,「臺大醫院各個醫師都很優秀,但要談整合則有所難度」。當時,科內的大老醫師剛好多在國外進修,既然沒人做,勇於任事的盧璐決定跨出整合工作的第一步,「本來聯繫各科的表單要用複寫紙繕寫,一式四份,有的科拿到的版本模糊不清,影響訊息的傳遞,於是我寫了個簡單的電腦程式,串聯相關科別,大家直接列印即可,各科聯繫不再困難」。也因有人帶頭跨出第一步,臺大的整合作業於焉成形,有了既定方向後,展現出迅速到位的實力。

        由於孩子的發展遲緩不是單一面向,往往需要完成各式評估才有定論,就像玩闖關遊戲一樣,父母必須帶著孩子往返醫院,歷經好幾次的評估,方能得到日後的療育方向,耗時的過程難免為人詬病,每一關都被問同樣的問題更是煩人,為簡化原本曠日廢時的評估流程,盧璐與治療師團隊共同推動「劇場式跨專業聯合評估」,也就是匯集各科治療師,大家坐在地板上,由主測治療師主持,其他治療師視個案狀況進行加測,在一個鐘頭內完成全面發展的評估,並共同討論出個案的治療方向」。此創意之舉提升了評估效率,也讓孩子更能及早接受療育課程,發揮早療早好的價值。盧璐說,為了讓父母可以更快拿到評估報告,團隊同仁還任勞任怨的在星期六加班趕報告。

焦點貢獻獎 盧 璐        整合起步雖慢,但臺大的早療服務卻在短期內呈現有目共睹的成績,盧璐自嘲「愛講話」,很適合推動行政業務,也因此有機會經常代表臺大到院外參加各式會議,一邊分享,一邊吸收他院經驗。不過,她謙虛的說,「比起其他科醫師運用尖端醫療科技治療病人,我所做的其實很簡單」。

        事實上,發展遲緩的孩子需要不是治癒,而是需要被用心引導以發揮能力。最讓盧璐感到有成就的事,莫過於看到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即使是小小的進步都值得開心」,她表示,父母應建立的觀念是,接受孩子與常人的差異之處,給孩子適合的療育,讓他們有意願盡己所能的發揮自身能力,願意主動參與生活、與他人來往、有適切的行為表現,才是療育的目的。「相信這些孩子即使只是幫忙做家事,也能發揮能力,我們會陪著父母幫忙找出孩子的優點」。

        談到每天的工作,她笑說自己看診的速度「惡名昭彰」,曾經,25個病人的門診讓她從早上8點看到晚上8點,因為每一個個案都要花很多時間了解病情、解釋說明、提供諮商,「願意帶孩子來臺大求診的父母,各個都很願意用心投入孩子的療育。」。門診結束後,還要開會寫報告,參加院外各式會議,盧璐幾乎將所有時間都投入了早療工作,無怨無悔。

        正因為投入甚深,她看到早療的希望,也看到潛藏的問題,最令盧璐難過掛心的,是那些評估的「邊緣人」,因為評估為發展遲緩的孩子納入早療系統,可獲得相關資源,但這些邊緣人的學習能力遠低於常人,最需要幫助卻又得不到半點資源,她衷心希望這些「邊緣人」也能受到重視,得到應有的照顧,「在復健的團隊合作下,把孩子們的能力都拉起來」。

記者 李湘綺/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