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病童的「針」功夫
打針,是孩子最害怕的醫療行為,然而對於住院的病童來說,必須建立靜脈注射管路以接受後續治療。上針難度比一般肌肉注射更高,她用拿手的「針」功夫就連手臂細如成人小指頭的早產兒,也能用最少的針數順利上針。
這是個各行業均講究「一個人要十項全能」的時代,然而有人被賦予的任務,卻是專心做好一件事就好,因為這不是件普通的事,台大兒童醫院護理師徐佳微專做靜脈留置針,今年邁入第11年,難上針的病童都由她處理。
靜脈留置針不同於一般打針,徐佳微說明,一般打針是打到肌肉層,刺下去注射後、拔出就沒事了;靜脈留置針則針對住院病童,因為有打點滴、給藥物、抽血檢查等需求,必須把軟針埋到靜脈血管內,必須找到好下針的血管,埋軟針的過程還會鑽一鑽,對於普遍害怕打針的孩子來說,更是折騰。
過去這項工作主要是住院醫師操作,業務繁忙時,才由護理師幫忙,這是徐佳微接觸靜脈留置針的開始,由於上針功夫了得,後來當住院醫師人數不足,當時的小兒部主任江伯倫教授籌畫,要找人專責這項工作,徐佳微被住院醫師一致推薦,成為台大兒醫專做靜脈留置針的護理師。
這項任務看似單純,不過要勝任,除了上針功夫,更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徐佳微說,有些患者的血管不好找,若沒有用愈少的針數順利上針,甚至在過程中不小心戳破血管,不僅對於病童痛苦哭鬧感到愧疚,還要承受家長無情的漫罵。
「我也曾經歷這些過程,有一次我上午有個病童上針不順利,心裡耿耿於懷,結果一整天都做得不太順利,讓我體認到必須適時拋開負面情緒,才不會讓更多病童受苦。」徐佳微說,她學會在當下去傾聽家長焦急的情緒,下班後透過與朋友或家人抒發心情,讓每一天的自己都能從新出發。
事實上,徐佳微的上針功夫很有口碑,同事都叫她「徐一針」,因為她可以一針就上,甚至僅6百公克重、巴掌大的早產兒,手臂細如成人的小指頭,她就是有辦法一針就成功。為什麼這麼會上針?徐佳微說沒有做特別的練習,但是她執行時不會急著下針,而是寧可讓孩子多哭一下、看清楚再做,成功率反而高。
徐佳微負責的都是比較困難的病童,包括2歲以下、血管特別難找的病童、罹患慢性病必須常常回診治療的老病患;上班期間也隨時on call待命,若有護理師遇到上針失敗的case,她也會過去支援,平均每天服務35-40人次。
不過「徐一針」也曾經遇過「跳針」的窘況,她印象深刻那是換肝的孩子,由於從小就不斷接受打針,雙方雖然熟悉,但是孩子掙扎的力量也愈來愈大,「一開始只由媽媽幫忙壓制,結果我試了5次都失敗,後來只好多找了3名同事抓住孩子四肢,第6針才成功。」幸好那名媽媽很清楚是孩子不配合,沒有多怪罪她。
雖然對於上針有絕佳手感,不過徐佳微笑說:「我其實是個怕打針的人,所以我很懂孩子的害怕。」此外,她的絕活也無法施展在自家人身上,「有一次我的女兒嚴重發燒,送到醫院打點滴,醫師問我『要不要自己上針』,我拒絕了,對自己女兒反而沒有下針的信心。」也因為當了媽媽,她更體會家長看著孩子被上針時,那種緊張、焦急的心情。
徐佳微嫻熟的上針技術,也在病童家屬間傳開,不少家長指定要她上針,「因為可以一次上針,孩子也比較願意配合把手伸出來,令我們很放心。」即使她剛好請假不在,也有病童家長在可以等的情況下,會特地延到徐佳微有空的時間再來。為了回饋家長的信任,徐佳微把病童家長都當朋友,願意多花一些回答他們的問題、解釋血管的狀況,建立良好的互動模式。
10年來在臨床反覆只做一件事,這是徐佳微踏入護理界始料未及的,不過眼看能讓病童減少上針痛苦、順利接受後續治療,她很感謝長官提供這樣的舞台,充分發揮自己的「針」功夫,也因為這樣的技術目前無人可取代,家住桃園的她原本考慮異動,最後仍決定克服每天通勤的辛苦,留下來繼續幫助病童。
記者 張雅雯/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