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團隊獎 台東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團隊

用成績證明可行性‧盼推廣造福更多孩子

        台東地區的醫療資源雖然不足,但透過行動早療團隊的主動出擊,證明了一件事:只要是對的事,就去做,做了就會有成績!

        台東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團隊的推手,同時也是精神支柱──小兒科的樂俊仁醫師,寫下「成功每在苦窮日,失敗多因得意時」,並貼在辦公室的牆面上,勉勵每一位成員。樂俊仁醫師表示「得到評審的認同,可說是為所有的成員打氣,最終還是希望喚起媒體對於早期療育的注意,我們已做出可行的模式,提供健保局思考行動早療納入健保體系的評估依據,希望透過健保給付,能推廣到臺灣各個角落,造福更多迫切需要的孩子」。

提供到府療育服務

台東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團隊        雖然早期療育已受到政府與家長的重視,從篩檢到確診其實不難,真正的問題在於,從事早療的治療師資源不均,地處偏遠的台東地區,本就缺乏醫療資源,遑論療育需要囊括多項領域的治療師。甚為重視早療的台東基督教醫院雖然有專業人力,但有此需求的孩子卻受限諸多因素而無法到院就診。
這樣的狀況讓台東行醫多年的小兒科醫師樂俊仁萌生「行動早療」的想法,「孩子若不能來醫院治療,我們就把治療師送到家裡」。不過,每一個孩子的狀況不同,往往需要不同領域的治療師,因此,「行動早療團隊」目前集合了五項領域的治療師,親赴個案孩童的家提供治療服務。

 台東基督教醫院行動早療團隊       即使服務地點位於山巔海湄,總要一兩個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但對團隊成員而言,距離再遠都不減服務的熱忱,因為「早療早好,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每當行程需要車子 蜿蜒於易有落石的山路間,樂俊仁醫師會要求成員務必戴上安全帽,避免意外發生,畢竟成員得先顧好自身安全,才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樂俊仁醫師補充,正因工作環境不比一般人,所以,他也要確認成員的父母是否能支持孩子的選擇,畢竟有家人的支持,工作更無後顧之憂。

聆聽團隊成員的心聲
物理治療師劉姿伶       
身為行動早療團隊的成員必須耐得住奔波之苦,對此,主動加入團隊一年多的劉姿伶笑稱,「到偏遠山區提供早療服務雖然疲累,但很開心,自己大概回不去固守醫院治療室的工作型態了」。她說,醫院的治療室終究與家中環境有所不同,對整個家庭而言,職能治療著重在支持、教育父母,使父母能獲得充分的技能與資源以幫助孩子成長,透過到府進行療育,正好讓孩子在真實生活的家中練習所缺乏的自理能力,而家長也願意與孩子一起「玩」,並從中學習引導技巧,更有助於提升療育效果。「每次到個案家,人才下車,孩子已迫不及待的前來擁抱我,他用具體行動表達對我的信任,真的,再辛苦都值得!」

藝術治療師許純瑋
        最後加入團隊的許純瑋說,這是回台的第一份工作,服務雖然才剛滿一年,卻從孩子的回饋中獲得滿滿的感動。她說,每一個心靈受過創傷的孩子,各有不同的狀況,有的需要陪伴,有的則需要深度心理治療,不論是以哪一種方式修補受傷的心靈,都需要由孩子自己找到力量。因此,藝術治療的上課形式或使用道具,都讓孩子自己決定,而不是由治療師主導。許純瑋表示,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有限,無法說清創傷的經驗,而是用無意識的方式表達情緒,卻能在開放的藝術中,找到安全的媒介物探索內心,「過程中採用一對一的方式,藉由長時間的相處得到孩子的信任後,看著他們能自由表達情緒,就在剎那間,是我被感動了」。

音樂治療師賴彥伯
        賴彥伯是團隊最年輕的成員,專長是音樂治療,他解釋,「這是以音樂當橋梁,增進個案的情緒表達與溝通能力」。自小修習音樂的賴彥伯很高興能將所學與所用結合,並落實返鄉服務的心願,進入團隊服務讓他多了更多的學習機會。賴彥伯說,走出擺放各式樂器的治療室,考驗著自身就地取材的能力,「生活中可當樂器的用品很多,其實人本身就是一種樂器,透過不同的樂器演奏的音樂,即有如組成一個團體」,透過引導,讓孩子從合奏、輪替或欣賞的過程中,達到提升社交能力或情緒表達技巧的目的。每每看到孩子從一開始的不說話,進步到願意跟著唱或開口說,這份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很容易讓他熱淚盈眶。

心理治療師陳怡帆
        陳怡帆說,「參與行動早療的服務很有意義,走入孩子生活的家庭,更能提升功能與應用效果」。特別是團隊運作的模式,在同一時間投入多種專業領域,彼此發揮互補效果,對孩子有更好的治療效果。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每位治療師所能分配的時間相對有限。她強調,「心理治療不是『教』,而是希望父母在面對有特殊狀況的孩子時,該怎麼回應以打開孩子的心門。經過這些日子的努力,看到父母願意修正原有的態度,讓親職教養發揮更大的功能!陳怡帆認為,在互動中,感受到台東的孩子單純可愛與天真;即使進步只有一點點,也會覺得很感動。

迎向下一個里程碑

        就像孩子的心智發展「里程碑」一樣,達到一個標準後,要再往下一關邁進。已經運作5年的行動團隊,此番得獎,證明做了正確的事要繼續堅持,麥文彥說,「團隊能走到這一步,必須感謝一直以來獲得各方的支持!未來更希望能把現今納入早療系統的3〜6歲再提前至0〜3歲,因為0〜3歲的孩子不需要太複雜的治療內容,且可塑性高,療育效果更好,也更符合到宅療育的目的」!

        樂俊仁醫師則補充,治療師的專業領域應該更擴大,以目前行動早療團隊的陣容為例,涵蓋了物理、職能、語言、心理、藝術與音樂等領域的治療師,他希望,日後也能網羅舞蹈治療師進入團隊,提供孩子更全面的療育治療,當然,若能有更多有識之士重視相關人才的充實與養成,受惠最深的將是孩子!

記者 李藹芬/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