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管」「敢言」|劉清泉以社會責任自詡
送小朋友貼紙時,會因男生或女生、
年齡大小、個性,而有不同。
這些都是問診時和小孩『玩』出來的功力。
成大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劉清泉,講到這套兒科醫生慣用的小把戲時,眼睛閃出認真的光芒,好像談的是當年他領導的臨床病毒團隊,率先分離出腸病毒71型的致病源。
如何與孩子互動,如何帶領臨床團隊,對劉清泉來說同等要緊。他認為:
「這是職業道德,專業態度」事實上,二十五年前,在選擇小兒科時,詭識的朋友都認為其「勇氣可嘉」,因為他的行事風格比較像外科醫生,但他最後卻決定投入兒童醫療工作。
劉清泉說,唸台中一中時原本讀甲組,後來陪父親看病,心有所感後改讀丙組。在小兒科實習時,還照顧過當年轟動醫全臺的連體嬰「忠仁與忠義」兄弟,至今談來仍與有榮焉,也是在那時立志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兒科醫生。
老師的身教令他終身難忘,當中包括本屆獲得終身貢獻獎的呂鴻基教授,劉清泉笑說,他還對呂教授犯過至今仍覺得「很丟臉」的錯誤。老師十分照顧學生,常常由師母邀學生打牙祭。某天,交代他約定時間召集同學赴宴,他竟然忘記了,師母辦了兩桌好料,卻沒半個人到.....。事後,呂教授卻輕描淡寫地說,下周再辦兩桌,這次記得通知大家。劉清泉說,對醫生來說,實踐與承諾很重要,尤其以後要面對的是病人與家屬。
對於教導學生,劉清泉認為,氣質是天生的,教導要「誘導他,不是改變他。」他為合唱團募款,每年自掏腰包請學生們吃大餐。他說:「海水浸久也會鹹」,能和年輕人心靈分享,覺得很快樂,對學生也是種學習過程。
兒童雖然是大人掛在嘴邊的「國家未來主人翁」,但是由於沒有選票,常常被主事者忽略其重要性,真正重視他們的人並不多,成了社會上的弱勢團體。對他這個在大學教學醫院從事兒童醫療的醫生來說,臨床照顧病童,個人的能力有限,照顧人數有限,更重要的是透過教育訓練,培育出好的年輕兒童醫療工作者。
然而有志於兒科的醫學院學生有銳減的趨勢,第一線的住院醫師常常四個人跑掉三個,好不容易再找兩個補進來,原本剩下的也要跑。劉清泉認為,住院醫師不是廉價勞工,必須從制度上克服。例如成大設計了第一線醫師「藍白對抗賽」,大家「PK」贏獎金,有四次機會,考核大夥工作態度,也培養團隊精神。
在教導後進時,也必須為他們想到未來可能的出路,拓展不同的視野,讓學生
們就是走到各縣市開業也能進步。在大型教學醫院任職,各項資訊都比較多。而在各地社區鄉鎮的「前線」醫生,也能了解「市場需求」。因此,定期聚會交流是必要的。
在病人眼中,細心又有耐心的劉清泉,有不少的老病患一跟就是好多年,例如已經二十三歲,罹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的病人,三、四歲就發病,看了幾年,直到轉到感染科,才由劉清泉查出病因。他的媽媽感激地說,這些年來,若不是劉醫師,真不知如何是好。
對家長的感激與肯定,劉清泉半玩笑地回答,照顧病重的孩子,家屬必須又細心又神經大條,不放棄希望,但也要努力過正常生活。因為每個疾病都是人生的小縮影,反映出生命的態度,對病人與家屬如此,對醫師更是如此。醫學院學生的教條「視病猶親」做來是理想,不過「同理心與仁慈心」卻該隨著人生經驗而增長。
這位自嘲除了醫院院長外,從品管到「感管」,什麼工作都做過的劉醫師,指
著辦公桌上舖天蓋地卻仍整齊的公文說:「時間管理與策略十分重要,做事要把優先順序排好,才有效率。」他強調,「我們有社會責任!」不過,「我也是這些年訓練出來的」。
採訪整理:潘雅君/ 攝影:林冠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