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獎 謝凱生

送你一張紅心卡,病患永遠放第一

        醫療不是一個工作、一個職業,而是一個志業、一個事業,是需要用心投入、用心經營的行業。

        民國67年從醫學系畢業後,到台北榮總當住院醫師;當時,遇到恩師孟春昌教授提拔,才開始往兒童心臟方面的領域發展。後來,經孟教授推薦,到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進修,接受美國哈佛大學小兒專業臨床訓練。

        在兒科服務三十多年,兒科醫師的理念為:「醫兒療幼」、「仁心仁術」、「強本健國」。服務的對象為兒幼;需具備的具體條件為仁心、仁術,仁心代表態度,仁術代表專業,是指態度要好,專業要好,心要好;希望能有「強本健國」的結果。

        現代醫學教育大師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名言為「醫療是建立在科學上的藝術(Medicine is an Art base on Science)」。科學與藝術應並行;科學是可藉由教導的方式來學會,藝術卻無法,藝術是需要自己去揣摩、體會的。謝醫師說,這裡所說的藝術不是指美術等創作,而是指做事的方法、做事的原則、時機等其中巧妙的藝術。

        好的醫學應該是醫師要與病人互動、要對病人提醒、要對病人做衛教、要幫助病人認識疾病,而不是過度擔心。不斷地透過聊天、談話中來讓病人能夠瞭解。醫師一輩子都要揣摩、一輩子都要謙卑才行。要不斷地學習才能夠「看見」,就像賈伯斯一樣。

        從事醫療工作者,不論職位高低,都應從基本做起。有很多人都問謝主任,都做到主任了何必要自己做心電圖?謝主任說:「若不做是無法進步的」。在給病人做檢查時,不能都只聽從下面的描述就做判斷,這樣就缺乏督導能力、實務經驗,應該要自己去問病患以了解病情,有經驗的人可觀察到別人沒看到的地方。

        然而,要如何減少對病人的干擾,這是要醫師自己去體會的。很多人會問主任說:「將所學的都交給學生,自己不就輕鬆多了」其實,有很多東西是不能複製的,像是待人處事的的態度是需要親身去體會的。老師只能透過與學生諄諄善誘的方式,不只是傳承知識而已,而是要讓他們能看到願景。

        將兒童心臟科搬到醫療大樓三樓,讓病患不用為了做心電圖而來回奔波,病患在看診後,有需求者即可到診間後方做心電圖。而且,為了讓病患、病患家屬隨時都能看診,謝醫師堅持每天都要看診。謝醫師說:「若一周只有固定幾個診,家長就只能在那幾天排休,長久下來,對家長也會造成困擾;為了減少家長麻煩,每天都有門診,家長要何時來都可以。」

        患者只要曾接受過心臟方面治療,而需要持續地追蹤時,謝醫師總會要求患者定時以手機簡訊回報近況,藉此以了解病童的病情。謝醫師說:「只要簡訊內容中有打上AAA時,就代表是病患回覆近來狀況;若簡訊的內容未打上AAA時,則代表有問題要詢問。」每次回診的病患,若需再次回診時,謝醫師會主動幫病患安排下次回診的時間,並將下次的回診時間輸入到自己的手機裡。

中流砥柱獎 謝凱生        通常,患者在看診後,會收到一張紅心卡,紅心卡上會標記下次回診時間及下次回診時欲做哪些檢查事項。謝醫師表示,有些病患從民國80年就開始看診至今〈謝醫師在民國80時從台北榮總轉到高雄榮總看診〉,抽屜一打開,可見許多已經寫滿每次回診紀錄的紅心卡。謝醫師從病患手中將寫滿的紅心卡一一蒐集起來,存放在抽屜裡。

        凡是謝醫師的病患,一定曾收過謝醫師的名片。名片上,總會附上醫師個人的行動電話,謝醫師說:「提供病人方便,讓病人隨時可連絡得到,藉此可告訴病人如何處理突發狀況」。早在30年前,在美國做臨床的經驗,值班時接病患家屬詢問電話;回國後,就將自家電話印在名片上;後來有手機後,才將行動電話留在名片上。

        有位4個多月大的女童,經檢查發現,在兩個心房中間有個洞。經醫師詳細檢查後,告知該狀況有95%的人會自己好。媽媽焦急地問:「若是不好怎麼辦?」謝醫師則說:「等到時候再說,不要先往不好的地方去設想」。做兒科的也會很常看到社會上溫馨的一面,像是有位阿嬤帶著孫子前來就診,看到阿嬤滿臉充滿帶孫的喜悅笑容,可藉此陶冶心情,不至於老是看到不好的一面。看診不是一個技術,是人與人真誠互動關切的行為。

        真誠的為別人,多陪病人,醫師應該要有自己的「時間語言」,意思是要花時間待在病人旁,否則病人不會覺得有受到照顧。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扶持兒童不是家庭的責任,而是要全國動員來支持,呼籲政府應重視兒科發展。

記者 鍾佩芳/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