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貢獻獎 李國森

「讓孩子得以順利呼吸!」
是我畢生努力的目標

 

        接受訪談時,馬偕兒童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森一邊刷著手機裡「與可愛的病人自拍」相簿,嘴裡一邊唸著:「哪個孩子重建呼吸道後可以發聲、哪個孩子可能有機會移除氣切管。」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眼睛笑成了彎彎的月牙。

隨叫隨到有求必應的土地公李國森幫呼吸道病童找生路

        1990年李國森升任主治醫師時,在老師引導下,投入小兒耳鼻喉科領域。「幫助孩童重新獲得通暢的呼吸道,能夠呼吸、說話、吞嚥、進食,回到溫暖的家中成長,是我追求的目標與感動。」李國森受訪時流露堅定的神色。這也是為什麼在台灣耳鼻喉科診所滿街林立的現代,他沒有選擇開業,而是30年來堅守在馬偕醫院裡,為有需要的病童們努力。

        李國森的外號是「土地公」,隨叫隨到,有求必應。因為呼吸困難、急迫的病人一秒都沒辦法等,李國森總一接到電話就緊急出動,常常三更半夜還在加護病房解決難題。不僅醫術高超,還具有為病人著想的仁心。

        臨床經驗的累績,李國森發覺成人用外徑3.6mm的「軟式」纖維內視鏡可以檢查嬰幼兒的呼吸道,經過病例收集後,他更投入診治患有呼吸困難的顱顏異常及黏多醣症等罕病病童。

好奇熱情加創意看烤魷魚也能發明新術式

        身為台灣嬰幼兒軟喉症雷射手術的先驅,李國森笑著說,這種術式其實是當年在高雄旗津海邊看到「烤魷魚」時想到的。他觀察燒烤魷魚時發現,魷魚會向熱源的方向捲曲,讓他聯想到使用二氧化碳雷射手術時,可以透過雷射燒烤改變會厭軟骨處喉部贅餘組織的捲曲方向,而不需將其切除。經過測試後,李國森成功開創呼吸道擴張的新術式,也改變傳統「罹患軟喉症就得氣切」的治療方式與認知。

        病童誠誠(化名)出生後因喉部狹窄接受氣切手術,誠誠的母親說:「感謝李醫師四年來的照顧,也謝謝李醫師幫忙以肋軟骨移植重建喉氣管,讓誠誠有機會將氣切管越換越小,甚至是移除,讓嘴巴可以發出聲音及自主呼吸。」

創建兒童呼吸居家照護系統助氣切童回歸正常生活

        李國森除了在病童手術恢復期,親自教導每一位家長照護技巧外,在他的努力與堅持之下,馬偕紀念醫院於1997年成立小兒氣切照護團隊,後續更編纂小兒氣切居家照護手冊,提升家屬在痰塊阻塞氣切管時即刻救護的技術與能力,讓照護品質更好。

        李國森說,氣切手術大概只需要一個小時,但訓練家屬正確的居家照護至少費時六至七小時。苦口婆心的目的,就是希望避免任何憾事的發生;且孩子居家照護,也可維持一般生活,正常上學,不因氣切而被剝奪權利。

孩子的聖誕老人家長的抗病夥伴

        郡郡曾因神經纖維腫瘤蔓延到縱膈腔,導致壓迫到氣管而無法呼吸。當時李國森請心臟外科協助手術,試圖幫受到壓迫的呼吸道減壓,郡郡的媽媽說,郡郡因使用特殊的調整型氣切管,曾在換氣切管時產生「快呼吸不到空氣」的感覺,幸好李國森運用巧思,和郡郡玩起1秒鐘換完管子的遊戲,並將父母準備的模型汽車送給他,或是讓郡郡用最舒服的姿勢讓「阿伯」幫他掏耳朵當作獎勵,舒緩郡郡的情緒,才讓他不再排斥到醫院回診,可見李國森總是站在孩子和家長的立場,做出專業、完善的考量。

耳順之年熱情不減到處演講盼傳薪火

        64歲的李國森除了門診和手術外,還會到各地演講。他說,成功的經驗容易獲得,但他更希望能將「失敗的經驗」傳承給後進作為借鏡。儘管他行醫以來的個案治療經驗足以寫成國內小兒耳鼻喉科教科書,但他還是十分謙卑地說,國外的教科書還是寫得比較完善。行醫30年,他一直秉持著「讓孩子得以順利呼吸」的初衷,熱情不減,卻也憂心台灣醫療資源分布仍未健全,希望更多新血加入。

 

梁媛婷、吳冠勳/採訪初稿

陳奕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