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獎 鄒國英

致力搶救早產兒,深耕醫學教育

天主教耕莘醫院小兒部主任


  • 擔任「台灣早產兒聯合追蹤小組」專案計畫主持人,於全省成立六個早產兒門診追蹤檢查團隊,參與醫院分布北中南共20家。11年間共有7209位早產兒參與追蹤計畫。

        戴著金框眼鏡,耕莘醫院小兒部主任鄒國英洋溢學者氣息,說起話來平靜緩慢,條理分明。
她是早產兒的救命天使。台大醫院、萬華聖若瑟醫院的新生兒加護病房都由她一手建立,許多出生時體重極低〈最低400多公克)的巴掌仙子因此存活;並且不斷從國外引進適合嬰兒使用的新醫療設備,如高頻呼吸器,讓罹患嚴重肺部疾病的新生兒有一線生機。

她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時光回流30年。當時還在台大醫學院唸書的鄒國英印象深刻,和她感情很好的姐姐,連續3胎早產,「小嬰兒生下來時還有體溫、還會動,卻被裝進鞋盒準備拿去埋掉」,她心中不捨,又無奈當時醫療資源的貧乏,於是暗自下了決定未來要走新生兒科。

致力搶救早產兒
        1976年,在台大醫院接受一年的住院醫師訓練後,她負笈美國,在芝加哥的哥倫布醫學中心完成住院醫師及總醫師培訓。這期間,她察覺到合灣的醫療設備、知識,與美國有一條落差很大的鴻溝,「我必須為國內的新生兒做點什麼,」滿懷理想的她回國後,進入萬華聖若瑟醫院服務。

        「對我來說,聖若瑟醫院是很大的舞台,」鄒國英推了推眼鏡,那時還沒有健保制度,大部份的早產兒一出生就往收費低的聖若瑟醫院送。她記得當時病人量最多時達200多位,卻只有幾位修女苦撐,而且醫療設備很「陽春」,很少嬰兒存活下來。於是她發揮所學,從購買小兒呼吸器、保溫箱、及招聘專業的醫護人員開始,一步步建立新生兒加護病房。

        那時候,許多早產兒因父母無力負擔醫療費用,而被迫放棄治療,鄒國英總會盡力搶救,並勸說家屬給孩子機會。
鄒醫師曾遇過體重只有1300多公克的早產兒,她評估後發覺女嬰的情況並不很糟,於是說服家長多給孩子一點時間。還好女娃兒很爭氣,幾天之後就能拔掉呼吸器。後來,小女孩還在醫院舉辦的健康寶寶比賽中奪冠。「看到她健康長大,我真得很高興,」她臉部的線條柔和起來,微笑說著。

        1998年。因緣際會回到台大醫院擔任新生兒科主任,她將新生兒科加護病房從草創時2床擴展至今日24床規模,並且要求醫護人員把照護標準拉高到國際級。當時新生兒呼吸器、靜動脈導管使用情形不普遍,她一一從頭教導,並且強調護士的重要性。她認為,護士照顧新生兒的時間比醫生長,他們的觀察能提供醫生方向,「在美國,護士的建議能改變醫生的診斷,」白衣天使應當扮演醫療監督者的角色。

深耕醫學教育

        7年前,受到輔大醫學院院長陸幼琴的邀請,她接下首屆醫學系系主任的重擔,希望深耕醫學教育,培育「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生。她常跟學生說,要探索自己生命的價值,以關懷、尊重生命為出發點,不能只看到「病」、只看到「利益」,卻不看到「人」。

        她的教誨敲擊了許多學生的心。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回憶,鄒老師帶領他們查病房時,總是溫柔的輕撫、小心翼翼調整嬰兒的姿勢,「那溫暖眼神,我大概永遠忘不了,」他期許自己能一直保有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

        未來,鄒國英也將持續在醫學教育領域中耕耘。培養更多願意施捨、懂得疼愛病人的好醫生。(撰文/李怡嬅)

※以上得獎人之採訪撰述,承蒙康健雜誌善意授權摘選部分文字刊登,全文請參閱《康健》雜誌五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