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貢獻獎 張美惠

熱愛研究找方法
歡喜做甘願受為肝膽病童奮鬥40年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美惠,從醫超過40年,不僅是台灣兒童胃腸肝膽疾病研究先驅,也以台灣嬰兒大便卡,建立全世界第一個全國嬰兒膽道閉鎖篩檢系統;其團隊以台灣防治B型肝炎的成功經驗引領全球,提供證據證明B肝疫苗是人類史上第一支防癌疫苗。

        與張美惠認識20年,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誼遠科技控股體系董事長陳致遠這樣形容她。他說:「張教授是一個非常客氣的人,如果不知道她的背景,可能以為她就是一個尋常的鄰家阿姨,總是笑笑的,輕聲細語,從沒看過她發脾氣,穿著樸實、簡單,態度謙和,卻有無窮能量。」

體會病人痛苦盼解決問題好奇心強引領研究之路

        步入古稀之年的張美惠,求學時期就喜歡做實驗、喜歡研究,在媽媽和親友建議下,她唸了台大醫學院醫學系,並在選科的時候,考量小兒科不僅可照顧別人的孩子,也能照顧自己的孩子,自此結下不解之緣。

        張美惠的好奇心很強,她擔任住院醫師第二年,遇到一名肚子漲得非常大的孩子,「我心裡很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當年絕大多數科別都沒有使用超音波檢查,但張美惠想解開腹脹之謎,就把病童送到婦產科掃了超音波,發現竟然是一個足足有6公斤重的超大水囊,快快把孩子送去開刀,解決燃眉之急。1975年,張美惠開始建立兒童腹部超音波檢查系統,為病童腹部疾病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

        身為台大小兒科第一位女性總醫師,張美惠在執業之初也曾遭遇狂風巨浪。當時醫院主治醫師的缺很少,她完成訓練後沒辦法續留台大醫院工作;但她認為,研究是幫助病人、改變世界最好的方法,為了繼續研究之路,她留在台大醫院,做了12年沒有薪水的全職醫師,自動到醫院上班、看病人,利用時間做研究。

不捨兒童肝癌家庭破碎力促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引領全球

        傳統觀念以為,只有成人才會得肝癌,但張美惠臨床發現許多令人難過的案例。一名4歲多的孩子因肚子長東西,從中南部來台北找她看診,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肝腫瘤已經很大;當時張美惠習慣,如果這個孩子有狀況,也會一併幫家中其他孩子檢查,結果一查又發現,7歲的哥哥也罹肝癌。因為發現的太晚、腫瘤早已轉移,兄弟倆在確診半年內相繼離世。

        透過不斷的研究,張美惠團隊發現,小孩會罹患肝癌是因為其母親是B型肝炎帶原者,透過母嬰傳染,將病毒傳給孩子。因此若發現孕婦有B肝帶原,張美惠團隊就會將新生兒納入追蹤系統,至少每3個月至半年就要追蹤肝功能狀況,張美惠手上就有很多病人至今已追蹤了數十年。

        若讓張美惠自評團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她認為是「讓全世界注意到B肝疫苗的防癌效果」。研究團隊提出證據向國際證明,注射B肝疫苗不只可防肝炎,還可防癌,且是從兒童著手,從生命之初就小心呵護。這也是台灣對世界的貢獻,台灣做了全球第一個新生兒B肝預防注射的政策,世界衛生組織也努力推展,現在各國都有同樣的政策,守護全球兒童的健康。

為病童歡喜做甘願受研究傳承守護台灣兒童

        已經退休的張美惠,目前受聘為台大醫學院特聘講座教授。每天到台大兒童醫院上班,除了每週看診一次,更繼續研究工作和教學傳承。張美惠說「遇到問題,不要失望,有要耐心,心中懷抱期望,想要做什麼事情、覺得做什麼事情是對的,就繼續慢慢做該做的事情。」在課堂上,張美惠對醫師、學生們循循善誘,「我會告訴他們,我們過去已經做了什麼,目前還有哪些事情沒做,他們未來還需要往哪些方向,繼續努力。」

        張美惠獲得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第九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的終身貢獻獎。她謙卑地說,得到這個獎,是集眾人努力的成果,並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如果頒獎給我,我僅是代表一群人去領獎」。

 

陳奕璇/採訪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