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護理獎 趙芳欣

陪失親者走過幽谷
被家屬狂吼也甘之如飴

        「鈴~鈴」手機鈴聲響起,電話那頭傳來,台大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來了一個病況危急的小朋友,需要兒童友善醫療個管師來協助安撫、與家長溝通。這時候,趙芳欣出任務的時候到了。

        為了串接各項醫療資源,需要專責的個管師協助。根據研究和臨床經驗顯示,若孩子面對侵入性檢查時,難免緊張、畏懼,但在友善醫療個管師以繪本、遊戲等陪伴、安撫下,孩子心情容易平靜下來,進到開刀房後,麻醉會更順利、抗拒行為和壓力反應也會明顯減少。

        除了友善醫療外,有些病況危及的孩子終難迴避死亡,如何讓小孩善終、避免無效急救後的倉皇離世,陪伴家庭走過哀傷,也是友善醫療個管師的重點工作。

友善醫療專業支持 讓急重難罕病童家庭關係更緊密

        趙芳欣一直很喜歡小孩,曾夢想要蓋一間孤兒院,給失親孩子溫暖的照顧。求學階段她曾在兒科實習,透過遊戲說服孩子吃藥或接受治療,開啟對兒童醫療的興趣,決定走兒童護理這條路。

        在另一家醫院工作時,趙芳欣照顧一名青春期罹癌少年,當時病童全家愁雲慘霧,且家庭關係非常緊張,缺乏溝通和對話,團隊運用了很多方式溝通,才逐步化解。在往後的日子裡,家庭成員又陸續經歷罹癌衝擊,但彼此感情卻愈走愈親密,互動關係也很熱絡。趙芳欣認為關鍵是一開始病家遭逢打擊時,醫療團隊即時給予友善的支持,成為病童和家人之間的橋樑,一起面對難關,這也成了趙芳欣踏入友善醫療的起點。

「看到家屬痛苦,我更難過」 寧願多做不捨病童家庭破碎

        趙芳欣說,因為自己曾經歷親人離世,更懂得同理家屬失去家人的痛苦。擔任臨床護理工作時,每當病童離世,對家庭產生很大的衝擊,很多研究也發現,家庭失去孩子後會經歷一段艱難的調適期,許多父母會因此離婚,對還在世的孩子產生更嚴重的衝擊,整個家庭也就破碎了。

        趙芳欣說,看著家屬痛苦,她也很難過,「每個人都有悲傷和心情需要宣洩,我希望當他們的橋樑,陪伴他們面對衝擊。」若家屬一直困在喪子的情緒牢籠,對活著的人也很痛苦,因此她寧願自己多做一些,也要避免多一個家庭瀕臨破碎。

談死亡不容易 被家屬大吼大罵甘之如飴

        要跟家屬開口討論孩子癒後不佳、在可預期的將來可能會死亡,絕非易事。趙芳欣常需面對情緒潰堤的家長,甚至被大吼、大罵,也在所難免。但趙芳欣開朗的說:「被家屬罵了,我更高興!」代表家屬緊繃的情緒得到發洩,等他們心情平穩下來,就有機會開啟溝通;而建立互信關係本就是漫漫長路。

        趙芳欣主要的挫折是來不及為孩子做更多的事情,如急診突然送來病況危急的孩子,可能從入院到離世才短短一兩天,趙芳欣來不及為孩子和家長擬定善終計畫,也無從建立關係,孩子離世後往往留下很多遺憾,最讓趙芳欣難過。

        所幸這些挫折未讓趙芳欣停下為孩子奔波的腳步;為了排遣傷痛,避免遺憾的心情,趙芳欣會依據孩子的特性做紀念冊、雕刻手模、腳模,做音樂盒,「那是我和孩子道別的方法」。她也會把這些紀念品送給病童的家人,成為在世親人想念的寄託。在病童離開後,她還會和家庭保持聯絡,追蹤至少2年,陪伴家屬走過哀傷。

「人生像闖關,闖完了就離開」 陪病家走最後一哩路

        趙芳欣說,孩子對死亡的想法很單純,曾照顧過一些孩子,他們會跟爸媽說:「我的身體不行了,很累,想要休息了。」身體逐漸步入死亡是合理、理所當然的過程,就像自然界動植物的循環一樣。

        也有孩子會說:「我來到這世界是來闖關的,現在闖完了,就不需要停留。」以豁達的態度面對死亡,讓雙方都不留遺憾。

        「我覺得死亡是一段旅程,而我想成為陪伴大家走過旅程的人。」趙芳欣說,生、老、病、死是人生的過程,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理解友善醫療、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性,她也會為了孩子,繼續努力做彼此生命中的小園丁。

 

林祐萱/採訪初稿

陳奕璇/編修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