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護理獎 王亞蘭

走不一樣的路,照護癌童

一堂課,讓她燃起對護理的興趣
一個念頭,讓她志願到兒癌病房服務
一段照顧的緣分,她力推安寧緩和讓癌童不再痛

        學校的護理課,你留下多少印象呢?對多數人來說,它的重要性遠遠排在國語、數學等學科之後,甚至還常常被挪用。不過對於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護理師王亞蘭來說,這卻是職涯萌芽的開始,就讀北一女中時,有幸遇到了一位認真的護理老師陳碧珠,讓她認為「護理」是一件重要的事,進而投入護理界。

        外界對於北一女學生的期許,是鼓勵她們當醫師、藥師,王亞蘭回憶,當她要申請台大護理系的時候,就連教了她3年的護理老師也持反對意見,認為當護士太辛苦了。不過王亞蘭說:「已經有很多優秀人去當醫師,也要有優秀的人去當護理人員。」這項決定也獲得媽媽的支持,鼓勵她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路去走。

        台大護理系有相當多的學生,畢業後直接投入學術領域,但王亞蘭對護理的熱情,則在於第一線的臨床服務,兒童癌症更是她的第一志願。問她為什麼對兒癌情有獨鍾?她笑說:「我不喜歡選跟別人一樣的路!」選擇護理、投身兒癌領域,的確,她的選擇常讓周圍人跌破眼鏡。

        王亞蘭表示,大學實習時去過兒癌病房,雖然這些病童的外貌可能一般孩子不太相同,也常因疾病的不舒服而難以安撫,但她從中發現,自己有跟病童互動的特質,也因為照顧一位急性骨髓白血病病童的經驗,讓她決心要推動兒童安寧緩和照護。

        這個病童叫俊翰,是她從實習時就照顧的患者,由於疾病復發,俊翰的狀況愈來愈差,時常痛到不行。但當時兒童的安寧緩和做得非常少,病童狀況不佳時,往往被送入加護病房繼續急救、進而過世,看到病童癌末還受這麼痛苦,令她非常不忍,心中常感到遺憾。

        當時王亞蘭由於一邊工作、一邊念研究所,有機會到安寧病房實習,她認為病童在癌末時,也有去除疼痛的權利,不要經歷那麼多痛苦的治療,於是自發性要把所學應用到兒癌病房,但當時沒有專人處理兒童的安寧緩和照護,她便擔任安寧團隊以及病童家屬的協調者,俊翰的家屬因此簽署了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後來很平靜的過世。

兒童護理獎 王亞蘭        為了進修兒童安寧緩和照護課程,2011年王亞蘭三次自費請假到美國上課,她發現美國的兒童醫院都很重視這塊,設立專門的照護小組。2012年2月,她在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醫師的支持下,成立「兒童整合式照護小組」,這不是醫院的正式編制,組內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等,均透過私下時間定期舉行病例討論會,並協助護理長規劃在職教育課程內容,納入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的概念。

        王亞蘭表示,兒童安寧緩和照護的概念尚未被普遍認同,不僅家屬可能誤解為放棄治療,也有醫師認為她太理想化,尤其對於嗎啡的使用,雙方觀念差異太大,溝通的過程常讓她感到挫折。

        王亞蘭指出,安寧緩和照護是要提高癌末患者的生活品質、讓他們減少痛苦,她在美國學到的經驗,是可以增加嗎啡量來舒緩疼痛感;但沒有學習過安寧緩和照護的醫師,卻不以處理癌末病童的疼痛為首要考量,而是擔心病童日後可能嗎啡成癮,甚至回應她:「這不是在治療患者、而是治療家屬。」

        這句話讓她非常受傷,她指出醫師或許為了避免醫療糾紛而努力搶救,卻不是以讓病患最舒適的角度去考量。不過,在她的努力下,不少家屬漸漸接受安寧緩和,讓末期癌童可以過得更舒服,家人擁有更多陪伴的時間,而不再是全身插管、在加護病房走完最後一程;就連原本曾激烈爭執的醫師,也願意信任她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照護患者原本就是護理人員的職責,又因為照護的是癌童,不可避免要面臨死亡的議題,讓王亞蘭投入安寧緩和領域。巧合的是,她的偶像是成功大學護理系教授趙可式,不僅是她台大護理系的學姊,更是台灣安寧緩和照護的推手,她可說是一步步跟著偶像的腳步走。

        王亞蘭表示,兒童安寧緩和照護才剛起步,這是許多人努力的成果,她認為自己只是一顆種子,繼續推動這塊領域發展成熟,是她的使命,也才不負兒童護理獎這麼大的肯定。

記者 張雅雯/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