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新銳獎 陳世翔

用笑容和溫暖打破兒童病房的寂靜

        診間傳來小朋友的唱歌聲,「醫生叔叔」聽完報以掌聲,逗得小朋友害羞地笑。戴著金框眼鏡、斯斯文文、又一臉稚氣的陳世翔醫師,掛著黃色的卡通聽診器,總是一抹微笑相隨,難怪能收服一個個小病患。 

        「我個性比較孩子氣吧」,林口長庚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世翔笑著說,大學時代在社服團,特別喜歡帶小朋友,「尤其是國小以下的孩子」,因此很早就決心走兒科。因為對生病家人的小小遺憾,以及在住院醫師學習期間,遇到了人生中許多希望能效法的重要典範,走進較少人選擇的血液腫瘤科。 

        高中時期的陳世翔,對數學高度興趣,一開始甚至想攻讀數學系,不過高三那年,家族幾位重要親人生重病,長輩鼓勵往醫學系發展,雖是順從家人期望,如今樂在工作的他,更肯定自己的抉擇。

        重病的孩子,還能用歡笑突破病房的寂靜。陳世翔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至長庚擔任住院醫師第一年,在林口長庚兒童醫院6L病房,也就是兒童血液腫瘤科,感受到與過去不同經驗的醫病關係。當時的老師江東和醫師、腫瘤科的醫護,與病患相處融洽,總是不斷地花心思讓孩子開心,細心的為孩子準備小禮物,溫馨的氣氛化解孩子面對病痛的嚴肅與擔憂。 

        再次輪回6L病房,陳世翔有了另一層體悟,他留意到另一位老師、洪悠紀醫師與楊兆平醫師,總能設身處地為病童、家屬著想,卻不因親近失了分寸,即時診斷、從不慌張,扮演好讓患者依賴的醫師角色。再想到自己當年罹患白血病的表弟、外公,「如果能透過專業,是否能幫助病人更多一點」,讓他最後堅定地選擇兒童血液腫瘤科,作為終身的志業。

兒科新銳獎 陳世翔        陳世翔說,對著經過治療、恢復健康的病童說「你ok了」,當然是身為醫師最大的成就。與小小孩相處,很容易學會裝可愛、逗玩的技巧,而當爸爸的經驗,讓他更深刻認知孩子的語言及喜好。治療兒童癌症,醫師還必須掌握治療感染、腸胃炎、肺部疾病等能力,及時的處理併發症。 

        一位病童媽媽說,起初還擔心陳醫師「太年輕」了,不過在陸續的檢查、治療過程中,認識到陳世翔願意傾聽、付出耐心的特質,他總詳細講解每一個治療步驟,「讓人很放心」。即便不是例行查房時間,聽到哪裡有需要,總是親自地去關心,帶著招牌微笑噓寒問暖「有睡飽嗎」?「吃飽了沒」? 

        「小朋友去天上當小天使啦,在王母娘娘身邊會很快樂,就會沒有病痛」,陳世翔試著對孩子的阿嬤說明病情。對於才剛開展人生的孩子而言,面對癌病的挑戰、與死亡面對面,著實讓人心疼。陳世翔坦白的說,面對死亡這門功課,他也還在摸索、學習,往往此時更能深刻感受團隊的重要性,醫師仍得扮演值得依靠的角色,試著聆聽、減少病童苦痛,得適時地透過護理人員傳達、溝通,緩解家屬的情緒。 

        儘管臨床仍是最大的興趣,不過陳世翔認為,透過研究,有機會試著為臨床的疑問尋找答案。曾在美國St. Jude 兒童研究醫院擔任研究員,他說,很幸運地學習到相關的研究技巧,用於臨床所面對的難題。以兒童淋巴性白血病來說,雖已有很高的成功率,卻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總有復發、治療反應不佳的少數病童出現,其白血病細胞,對藥物產生了抗藥性,目前研究發現,抗藥性與病人臨床反應的相關性,而未來希望能探討導致抗藥性的腫瘤變化,以便能更精準的用藥,提昇治療成功率及減少復發的可能。 

        美國經驗讓陳世翔深刻體悟到,國外對兒童癌症投注心血相對比國內高,並擁有高度精細的分工,由臨床醫師發現問題,提供基礎研究的素材,再讓研究成果直接回饋至臨床上。他認為國內優秀的醫師很多,「還比我更優秀」,但小兒癌症的醫師分散,若能有機會像美國醫院各司其職,再整合臨床、研究經驗,可以更快解決臨床醫療上的困境,造福更多病童。 

        能往自己的興趣盡情發展,家人的支持是關鍵。陳世翔說,兒童血液腫瘤科相對病患少、收入少,事情多,無法給親愛的家人最好的享受,陪伴家人時間也有限。尤其是一直支持他的太太,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兩個孩子,讓他無後顧之憂。未來除了期許自己能在照顧病人、研究上精進,也希望能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陪著孩子學習、成長。

記者 劉惠敏/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