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貢獻獎 李慶雲

台灣疫苗之父 - 自家人率先進行「人體實驗」     

        走過位於常德街的台大醫院舊大樓,四樓長廊大部分都被書櫃湮沒,這裡是台大醫師辦公與休憩的角落,偶而還可見到外籍人士穿梭其間拜訪;長廊盡頭是台大醫院小兒部名譽教授李慶雲的辦公室。

        辦公室書櫃中的感染學教科書及研討會論文,在午後燈光的照射下顯得泛黃,畢竟這些資料伴隨李慶雲超過半世紀,也同時見證台灣疫苗的發展史。

        高齡八十五歲的李慶雲自一九五三年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長達四十六年的時光奉獻給台大醫院與疫苗研究;他是國內自行研發疫苗的第一人,素有台灣疫苗之父美譽。

        李慶雲侃侃而談細胞培養、血清抗體、病毒分離這些專有名詞的背後,多數人不知道他最初念的是機械系,醫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結果。

        原來,李慶雲中學畢業後考上成大機械系,念了一學期發覺自己不喜歡冷冰冰的機械,還是對生物生命比較有興趣,才決定報考台大醫學院。

        老家在高雄湖口的李慶雲,父親是農會職員,家境談不上富裕,因此家人多希望李慶雲留在南部念書比較省錢;李慶雲表示,當時碰巧聽聞台大醫學院招生,瞞著家人與十多位同學北上應考,沒想到只有他一人金榜題名。

        在台大醫院小兒科的日子,李慶雲親眼見到每逢日本腦炎、小兒麻痺或流感病毒大流行,醫院就像菜市場般擠滿病患;李慶雲回想那段時光表示,兒科疾病不像成人慢性病,通常好好照顧都能恢復健康,當時如果有良好疫苗,就不致喪失多數寶貴生命。

        李慶雲自台大畢業後,在當時台大醫院小兒科主任陳炯霖的安排下,進入位於醫院後方的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開始流行病學研究;他說,直到此刻,才正式決定自己未來的研究方向。

        「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台灣從事開發疫苗的第一人。」李慶雲說,擔任研究員期間,除了到台灣各地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外,多數時間都是在研究室做病毒培養;當時,正好從美方獲得世界上第一株麻疹病毒株,經過培養純化後,竟開發出李氏麻疹疫苗。

終身貢獻獎 李慶雲        一九六二年,李慶雲獲獎學金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日本腦炎,並於返台後再次發展出李氏日本腦炎疫苗;李慶雲表示,這一切都是無心插柳的實驗研究成果。

        儘管成功發展出李氏疫苗,但疫苗安全性仍然被多數人存疑,李慶雲至今最令人佩服,也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率先拿自家人進行「人體試驗」。

        李慶雲的三位小孩都是李氏疫苗的見證人。他的兩位女兒是當年第一批接受李氏麻疹疫苗鼻噴劑的受試者,最小的獨子更是第一位在台大小兒科門診公開接受李氏日本腦炎疫苗的人。

        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年接種疫苗的兩位女兒,一位是牙醫,另一位在民間企業工作,至於那位寶貝獨子,現在已是美國開業醫師;時間證明,李慶雲研發的疫苗不僅有效,而且安全。

        對於拿自家人進行人體試驗,李慶雲笑著表示,「如果對自己的疫苗沒有把握,我也不可能拿親身兒女的生命開玩笑。」儘管李氏疫苗成功,但隨著台美斷交,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撤離台灣,加上政府傾向採用進口疫苗,李氏疫苗在缺乏研究經費的情況下,並未發揚光大。

        李慶雲談起這段往事,難掩遺憾,但從他滔滔不絕的陳年往事中,並隨時伴隨微笑中不難發覺,他對自己的信心與勇氣;事實上,不僅自家人,李慶雲在二○○九年台灣面對新流感疫情之際,也曾自願加入國產流感疫苗的人體試驗,以自己的專業穩定國人信心。

        從麻疹、日本腦炎,李慶雲也參與國內B型肝炎疫苗的研發,更協助衛生署訂定小兒傳染病政策,他的生涯幾乎等同於一部台灣疫苗發展史的縮影;近年退休後,他仍在長庚、國泰、耕莘、新光等醫院客座教學,並成立「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持續奉獻兒童醫療。

        李慶雲身高一百七十八公分,同時有張細長的雙手,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美惠就曾形容,李慶雲用這雙手觸摸病患、診斷疾病,有時甚至比超音波檢查還準確。李慶雲表示,現今的醫學生在英文與儀器操作有優異的能力,但反而忽視基本的聽、摸、觸、診,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李慶雲的辦公室有著台大醫院舊院區古蹟的歷史風霜,但書架上卻仍陳列著最新的《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儘管已經退休,但李慶雲仍不忘思考、學習,他的瘦長的身影,永遠烙印在台灣兒科醫學界。

        對於獲得今年兒童醫療終身貢獻獎,他說,獎是頒給所有曾在兒童醫療奉獻的人。

記者 黃文彥/ 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