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貢獻獎 黃富源

兒科是我一生的使命    

        最近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黃富源,為兒科事務積極奔走,他苦口婆心呼籲年輕兒科醫師要有「同理心 」,不要只用冰冷的儀器診斷病情,與病人、家屬「eye to eye」透過眼睛接觸,讓家屬感受醫師的親切與尊重,才能精準抓出病灶,為病人找到正確治療方針。

        榮獲「第四屆台灣兒童醫療頁獻獎」 終身貢獻獎的黃富源醫師,在兒科界服務四十多年,對於國內兒科有一份難以言喻的使命感,看到年輕一代兒科醫師普遍缺乏醫學人文素養,讓他相當憂心。

終身貢獻獎 黃富源        「光是透過儀器看病,很難精準判斷病情,唯有仔細聆聽、問診、觸摸,才能真正找出病因,為病人解除病痛。」 黃富源說。他很慶幸自已生長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在兒科耆老身上學得一身好功夫,以致任何疑難雜症他都能為病人找到治療方針。

        對這項「神通」,身為基督徒的他謙卑地說:「這是上帝給每個人不同的才能,而祂給我的,就是讓我在診斷病人時有準確判斷的能力。」他感慨地說,醫師都應信奉基督,有上帝的憐憫心,才能用「愛」、「同理心」照顧病人,讓病人起死回生、藥到病除。

        四十多年來,黃醫師秉持基督精神看病、教學,他深深體會病人承受病痛及家屬焦慮,讓他嚴格要求不容許自己有犯錯的機會。「看一千個病人中,誤診 一個病人,比率很低,好像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對被誤診的病人或家屬來說,卻是百分之一百,傷害儼然造成。」黃富源嚴肅地說。

        基於這種心情,黃醫師看診總是戰戰兢兢,凡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像捕魚時的撒網,撤得愈廣愈能掌握可能的線索,因此,考慮得愈續密,就愈能發掘病灶。他說,小孩疾病錯綜複雜,光是一個發燒,就有好幾個可能,日前有一個小孩高燒不退到醫院求診,病人陳述有腳痛情形,經仔細問診、聽診、觸摸後,判斷小朋友可能寥患白血病,因此將小孩轉介給治療白血病的專家。

終身貢獻獎 黃富源        腫瘤病人也可能用發燒表現,有位血液科轉介病人,持續高燒不退,起初以為是感染,服藥後,高燒依舊不選。他 問診、聽診後,請病患躺在床上觸摸,發現小孩後腹腔有顆腫瘤...

        咳嗽也是一樣,小孩咳出血不代表肺炎,有時可能是其他問題引起。之前就有一位小病童,被診斷出肺災,後來出現抽筋等症狀,家屬發覺情況不對轉至馬偕醫院,黃醫師到病房間診、觸摸,發覺小病童咳嗽應不是來自於肺部。

        他跑到X光室,把耳鼻喉科醫師找來,兩人仔細研究、討論,後來找出病童咳嗽癥結點,發現病童咳嗽來自先天食道發育不至所致。「 疾病診斷就像大海撈針,明明依檢驗報告,依常規判斷可能的方向,但還是有漏網之魚。」這時候黃醫師會再依線索往回找,看到底哪些環結出了問題。

        這種抽絲剝繭找尋病因的經驗,黃醫師都放在腦海裡,這個記憶資料庫,隨時更新,隨時可以從中擷取,用心對待病人的程度,讓許多後輩望塵莫及。當然,黃醫師精準判斷,也有栽跟斗的時候,但他會立即認錯,再從蛛絲馬跡中找到病因,他認為,醫師不是神,錯了就要認錯。

        很多年輕一輩醫師對黃醫師如「神醫 」般,快速精準抓出病因的功力相當佩服,對此,黃醫師淡淡地說:「用心最重要。」現代很多醫師看病草草結束,對於病人家屬陳述病情,充耳不聞,只用儀器檢查就判斷病因,很難真正抓出病灶,「很多疾病蛛絲馬跡都在父母身上,傾聽父母陳述,再加問診、觸診 , 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

        早年兒科沒有專科制,他一人概括一般兒科、新生兒科、小兒心臟科、小兒腎臟科,加上後來的小兒感染科,是拿到最多專科的兒科醫師,什麼病都看,也吸收來自各地難以診斷的疑難雜症。四十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讓他可以馬上揪出病因,以川崎氏症為例,只要間味道就可判定。

        黃醫師等於是把疾病融會貫通,讓他只要聽到醫師陳述,腦海裡即可浮現出可能病因;兒子也是馬偕小兒科醫師,有天在家突然接到加護病房護士急電,原本病情穩定的患者突然喘起來,一旁黃醫師聽了之後,對急著趕回醫院的兒子說,病患急喘有三種可能:一是肺炎沒有控制好,二是肺部疾病引起如肺塌陷,三是細菌感染。

        晚上兒子回家後,黃夫人問那名小病人情況怎樣?只見他兒子嘴裡不說,心裡卻對老爸神準判斷佩服不已,淡淡地說:「被老爸猜中了,肺部場陷引發喘 。」談到兒子,黃富源難掩心中的喜悅,家中有人接棒。因此,他協助判斷,為小孩做一些事,也給焦急的爸媽一點穩定的力量。

終身貢獻獎 黃富源        今年七十歲的黃富源,每周選有四個診,問他為何這麼垃苦,他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我很享受看診,當我遇到奇特病例,跟團隊夥伴們一起共同解開謎底,找出治療方法的快樂就很難言喻;再者,我想把我一生的絕活教給年輕一代醫師,恨不得把我一身所學都教給他們。」

        他感慨道,現在很多醫學中心要求年輕一輩醫師努力拚論文、積分,醫院經營管理者應體認,醫院不是為寫醫學論文而存在,而是為病人而存在。醫師的職責是照護病人,解除他們的病痛。

        黃醫師憂心忡忡,很多醫師把病人當成個人資產,他認為,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而且醫師某種程度上一定要懂得擔任「送球員」的角色。他語重心長的說:「如果你可以給病人最好的治療,那請你好好照顧他;如果你可以跟其他醫師一樣可以帶給病人很好的治療,那麼也請你好好照顧他;但如果你沒有辦法為病人做最好的治療,那麼就請你把病人轉給其他的醫師,因為病人從來不是醫師的資產。」

        僅管現今兒科醫師日漸走下坡,但他相信只要有熱誠,相信這股力量會持續延續下去。面對現今醫療環境及聚張醫病關係,黃醫師再一次用他的名言勉勵兒子及提醒所有的兒科醫師,用心看待每一位病人,因為你的眼、口、耳、手勝過檢查儀器。

記者 邱玉珍/ 專訪